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中医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风温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风温,又叫急性外感热病;属中医科类疾病;常发于全身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颇为相似。临床上,以上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风温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

风温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病发于春天温暖多风或冬天应寒反温季节。

  发病较急,初起必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肺卫见证。

  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病程中常出现邪热壅肺、气急痰鸣之证。

风温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体温测量

风温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余热未清,肺胃阴伤型

  【证见】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内闭外脱型

  【证见】 身热,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邪袭肺卫型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脉浮数。

  邪热壅肺型

  【证见】 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热陷心包型

  【证见】 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语涩。舌质鲜绛,无苔或少苔干黄,脉细数。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型

  【证见】 日晡潮热,咳喘不宁,痰涎壅滞,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或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

  肺热移肠型

  【证见】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干或腻,脉数。

  肺热发疹型

  【证见】 身热,咳嗽,胸闷,肌肤透发红疹,色鲜红,咯痰黄稠。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风温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预防与调护】

  1、本病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机体抗病能力,所以预防应着眼于增强体质,要防止受寒、淋雨、疲劳、嗜酒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并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此外还应注意生活起居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老弱体衰和免疫机能减退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脾切除患者,可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2、肺炎球菌肺炎一般预后良好,发病后2~7日内须卧床,饮足量开水,病初进流质饮食。住室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保持居住环境的安静。对于中毒型者,要随时清理呼吸道痰涎,以免发生意外。流行性感冒属于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短时间内可以造成大面积流行,应以预防为主。对于疫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流行期间要避免集体活动,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室内食醋熏蒸,或10%食醋水溶液滴鼻,或用板蓝根、大青叶、贯众、金银花水煎服,或蒲公英、大青叶、藿香、佩兰水煎服,一般需连服5~7日。疫苗预防主要有流感减毒活疫苗,用于面临大流行时,但老人、婴幼儿、孕妇忌用。

  3、患者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注意饮水、保暖,饮食以清淡为宜。经治疗,邪去热退,一般无需服药调理,施以饮食调养即可。若余热未尽,肺胃阴伤者,宜参照风温恢复期“肺胃阴伤”证治;若热退体倦,气短纳差者,可用太子参、麦冬、生山药、谷芽、炙草、佛手等益气生津和胃。

风温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风温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薄荷粥:取鲜薄荷30克煎汤候冷,粳米60克煮粥。待粥将成时,加薄荷汤和适量冰糖,再煮一二沸。每日服食1—2次,可作为风温邪袭肺卫患者的配合治疗。

  (2)生芦根粥:用鲜芦根100—150克,鲜竹茹30克同煎取汁去渣,人粳米60克煮粥,粥将成时加生姜2片。每日食1—2次,可作为风温邪热壅肺患者的饮食治疗。

  (3)石斛粥:用鲜石斛30克加水久煎半小时以上,去渣取汁,加入粳米60克、冰糖与清水适量,煮成薄粥,候温服食。每日1—2次,可作为风温后期肺胃阴伤的饮食治疗。

  二、风温吃哪些对身体好?

  1、虚寒症时,应进食温补,可是羊肉、狗肉等。

  2、内热亢盛时宜吃凉血解毒的食物。如绿豆、粳米、黄瓜、苦瓜、马齿苋、绿茶等。

  3、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4、保持大便通畅,可用海蜇、苦瓜、番薯等。

  三、风温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注意不要吃生冷、油腻和滋补类食物。

  2、内热亢盛时不要多食油腻食物,而应多食水果、绿豆汤等。

  3、内热亢盛时不要食性温热的食物和牛羊肉、葱、姜、辣椒等物,以免加重病情。

  4、虚寒症时,忌寒凉降火的食品。体弱多病者的进补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可见虚就补。

风温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药治疗:

  一、邪袭肺卫型

  【治法】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9克,荆芥9克,牛蒡子9克,淡豆豉10克,生甘草6克。用鲜芦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去渣取汁服,勿过煮;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头痛重、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桑叶10克、菊花12克。咽喉肿痛者,加马勃10克、玄参18克、猫爪草12克。发热甚者,加石膏30克、黄芩12克、鱼腥草20克。口渴甚、小便黄短少者,加天花粉15克、茅根15克。

  2.中成药

  (1)新癀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板蓝根冲剂,口服,每次l~2小包,每日3~4次,开水冲化饮服。

  (3)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4次。

  (4)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小包,每日3—4次,开水冲化饮服。

  3.单方验方上感灵汤(罗逸群验方)

  处方:鸭脚木15克,五指柑12克,三丫苦9克,岗梅根15克,野菊花12克,金盏银盘12克。先后加水500毫升,煎2次,滤液混合,浓缩成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3次,首次加倍。对邪袭肺卫之退热效果尤佳。

  二、邪热壅肺型

  【治法】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千金苇茎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味

  处方:麻黄9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苇茎20克,薏苡仁20克,冬瓜仁12克,桃仁9克,黄芩10克,鱼腥草18克,甘草6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痰多、咳甚、胸闷者,加浙贝母9克、瓜蒌12克、郁金9克。如咳痰带血或咯铁锈痰者,加白茅根20克、仙鹤草15克、黑栀子12克。高热、面赤、痰黄稠难咯者,加蒲公英25克、金银花15克、青天葵12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3)银黄口服液,每次2支,口服,每日3—4次。

  (4)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复方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4—6次。

  3.单方验方 清肺定喘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天荞麦24克,白花蛇舌草24克,天浆壳10克,鱼腥草20克,苍耳子10克,炙枇杷叶lO克,橘红10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温服,每日2剂。对肺热咳喘(大叶性肺炎等)尤其有效。

  三、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型

  【治法】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

  1.主方宣白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大黄9克(后下),杏仁12克,瓜蒌皮9克,黄芩12克,川贝母9克,龙删叶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次1剂。

  若大便秘结日久、脘腹痞满或胀痛者,加入芒硝6克(冲服)、枳实9克。口渴口苦、痰黄粘稠者,加天竺黄9克、天花粉15克、鱼腥草30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2)蛇胆川贝末,口服,每次1支,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

  (3)祛痰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顺气丸(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处方:雄黄75克,郁金150克,巴豆30克。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0.5克,每日服3-4次。对通便除痰顺气效果较好。

  四、肺热移肠型

  【治法】 清肺止咳,泄热止利。

  【方药】

  1.主方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葛根2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杏仁12克,火炭母20克,连翘12克,车前草12克,甘草3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肺热甚,咳嗽痰稠而黄者,加金银花12克,桑叶12克,鱼腥草15克,桔梗6克。腹中隐痛者,加白芍15克,延胡索9克。下利赤白相兼者,加白头翁12克。恶心、呕吐者,加藿香9克,姜竹茹10克。

  2.中成药

  (1)黄连素,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2)藿香正气丸,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

  (3)保济丸,口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芩柏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芩1000克,黄柏1 000克,葛根1 000克,槟榔l 000克,木香600克,白头翁1 500克,秦皮300克,马齿苋3 000克。用适量清水煎煮浓缩,再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次服100毫升,每日服3次。也可将上药的百分之一分量,用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五、肺热发疹型

  【治法】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8克,生甘草6克,荆芥8克,牛蒡子9克,生地黄15克,大青叶12克,牡丹皮10克,玄参18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半,分2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咳嗽甚者,可去竹叶、牛蒡子,加杏仁12克、黄芩12克。肌肤红疹密布成片,伴见出血倾向者,可去荆芥、牛蒡子,加水牛角20克、红条紫草15克。

  2.中成药

  (1)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l~2支,每日3—4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1支,开水冲化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辛平透疹汤 (胡光慈《实用中国小儿科学》)

  处方:粉葛根15克,荆芥9克,薄荷9克,前胡9克,桔梗6克,苦杏仁9克,牛蒡子9克,连翘12克,灯心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六、热陷心包型

  【治法】 清心开窍。

  【方药】

  1.主方清宫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玄参9克,莲子心3克,竹叶卷心9克,连翘8克,水牛角20克(原方用犀角,现已禁用,以水牛角代之,刨片,先煎),连心麦冬12克,黄芩10克,石菖蒲9克,郁金9克,天竺黄10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神志昏愦者,要插胃管给药,避免汤药误人气管。

  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鸣者,加鲜竹沥水20毫升。若兼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按之硬痛,苔黄厚燥、脉数而沉实者,加大黄10克(后下),芒硝6克(冲),枳实9克。

  2.中成药

  (1)醒脑静注射液,用4~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2次;或者用12一20毫升加人。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2)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3.单方验方点舌治急症(《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用安宫牛黄丸(现以牛黄清心丸或清心牛黄丸代之)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的丸散,点放在病人舌上,从舌面吸收药物。具体方法是:将药丸用凉开水溶化后取棉签蘸点于舌上,多次反复蘸点;若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少许凉开水化之,化薄后继续点药。此法为中医传统急救方法。对于温病热人心包而神昏患者,以清心开窍之药点舌治疗,实为良方良法;对于重症吞咽反射消失的病人,点舌治疗能达到醒脑开窍、恢复吞咽的作用。

  七、内闭外脱型

  【治法】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方药】

  1.主方

  (1)清官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生脉散(《温病条辨》)

  处方:玄参18克,莲子心6克,竹叶卷心9克,连翘9克,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连心麦冬15克,西洋参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此方适用于身热,昏愦不语,汗多气短,脉细无力之邪热内闭兼阴液外脱者;若神志昏迷时,应予插胃管给药。

  (2)清官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

  处方:玄参9克,莲子心6克,竹叶卷心12克,连翘9克,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连心麦冬20克,高丽参10克(另炖,兑冲),熟附片12克。

  本方适用身热,昏愦不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之邪热内闭而阳气暴脱者,急用1剂,即煎即服,以汗止、阳回脱止为度;若阳气未复可再煎再服。一旦止脱复阳之后,即应根据具体证候辨证论治。

  2.中成药

  (1)参麦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对邪热内闭兼阴液外脱者,先用50%葡萄糖液60毫升加参麦注射液6.8毫升静脉推注,然后用5%葡萄糖液500毫升加醒脑静注射液12。20毫升静脉点滴。

  (2)丽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对邪热内闭而阳气暴脱者,先用50%葡萄糖液40毫升加丽参注射液6毫升静脉推注,然后用5%葡萄糖液250毫升加醒脑静注射液12—20毫升静脉滴注,再接滴0.9%生理盐水250毫升加丽参注射液12毫升,或接滴5%葡萄糖250毫升加参附注射液10一20毫升。

  3.单方验方参附龙牡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人参(高丽参或红参)12克,炮附子9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用清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频频喂服。对于回阳固脱有良好效果。

  八、余热未清,肺胃阴伤型

  【治法】 滋养肺胃,生津泄热。

  【方药】 1.主方沙参麦冬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沙参15克,玉竹12克,生甘草6克,冬桑叶9克,麦冬15克,生扁豆15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仍有发热、口干口渴、舌苔薄黄而干者,可加生石膏15克,竹叶12克,太子参15克。若午后低热、久咳不已者,加地骨皮12克,桑白皮12克,百部15克,甜杏仁10克。

  2.中成药

  (1)养肺润燥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2)西洋参茶,每次1小包,每日3次,开水煽服。

  (3)五叶参(绞股蓝)口服液,每次1—2支口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五汁饮(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雪梨50克,荸荠50克,鲜苇根100克,麦冬30克,鲜藕80克(或甘蔗也可)。洗净榨取汁液,炖温服用。每日饮服1~2剂,也可当凉茶频饮。

  中医的其他疗法:针灸治疗

  对发热、头痛患者,可用柴胡注射液4毫升,分别做双侧合谷、曲池穴位注射,每日2次。

风温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风温在发展过程中有顺传和逆传两种情况。顺传指肺卫之邪不解,内传气分。逆传指肺卫邪热,逆传心包。临床常见证型有:①邪袭肺卫型风温。证见发热微恶寒,咳嗽,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②热在胸膈型风温。证见身热心烦,口渴尿黄,或便秘或胸脘痞满,苔黄,脉浮滑数,治宜清热凉膈,化痰开结,方用栀子豉汤、凉膈散或小陷胸汤。③邪热在肺型风温。证见身热烦渴,咳喘胸闷,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宣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④热在阳明型风温。证见壮热心烦,口渴,汗大出,苔黄燥,脉洪大,治宜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⑤逆传心包型风温。证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脉细数。治宜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⑥内闭外脱型风温。证见身热昏愦,汗出气短,倦卧肢冷,脉细微。治宜清心开窍,固脱救逆,方用安宫牛黄丸合生脉散。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风搔痒 下一篇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