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皮肤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日光性荨麻疹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日光性荨麻疹,属皮肤科类疾病;常发于皮肤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日光性荨麻疹是指皮肤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出现过敏反应,红斑和小风团伴瘙痒。通常数分钟至1小时后消退,但亦可持续较长时间,特别是由可见光引起者。有些患者在反复暴露后可产生耐受性。以女性为多见。

日光性荨麻疹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的发生一部分为自免疫性变态反态,即在一定波长紫外线(3700A以下)的作用下,释放出具有抗原性的代谢产物产生抗体,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另一部分可能为光毒性作用导致组胺释放所致。

  少数患者属于SLE早期或后期表现。也可能由药物引起,如布洛芬、磺胺、氯丙嗪等。

  不同地区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有一定差别,欧美患者以紫外线型居多,日本患者则以可见光谱型为多。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的感应光谱也可能发生改变。

日光性荨麻疹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皮肤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瘙痒、红斑、风团、偶尔有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发生皮疹的同时可有畏寒、乏力、晕厥、痉挛性腹痛、支气管痉挛等。

  常常为特发性的,有时可伴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等。

  根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情况,可分为2大类6个亚型。

  第一大类:一般认为发病与IgE变态反应有关,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的致病抗原。该类又分3个亚型,即Ⅰ型、Ⅳ型和Ⅵ型。

  Ⅰ型主要对280~320nm的短波紫外线过敏,照射后局部皮肤可见明显组胺释放,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出现中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Ⅳ型对400~500nm的可见光过敏,目前已肯定此类型属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可能是迟发型皮肤卟啉症的一种皮肤表现,其光敏原为原卟啉Ⅸ。但又与其他卟啉症不同,其尿卟啉排泄正常,而红细胞原卟啉、粪原卟啉及粪卟啉增加。此类病人照光后可活化血清中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

  Ⅵ型由400~500nm光线引起,与Ⅳ型的不同处是由β胡萝卜素引起。

  另一大类亦包括3个亚型:

  Ⅱ型系由300~400nm长波紫外线引起。

  Ⅲ型为400~500nm的可见光。

  Ⅴ型为280~500nm的广谱光线。

日光性荨麻疹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光试验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在短时期的试验暴露后,照射部位即出现风团和红斑。

  被动转移试验:把患者血清注射到健康人皮内,24小时后在同一部位照射日光,观察有无风团反应。

  逆被动转移试验:先让健康人的皮肤照射日光,然后局部注射患者血清,观察有无风团反应。

日光性荨麻疹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1.多形性日光疹 在暴露部位出现多形性发疹,如红斑、丘疹、风团样红斑、水疱等,皮损消退较慢。

  2.光过敏接触性皮炎 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肿,外观类似接触性皮炎,皮损消退较慢。

日光性荨麻疹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应避免日晒及做脉冲光、激光美容,并防止紫外线照射,例如打伞,要多吃瓜类食物,少吃叶子类蔬菜等。值得提醒的是,即使涂上SPF值很高的防晒霜,也无法避免过敏。

日光性荨麻疹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少吃鱼、虾、蛋类、奶类,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另外腐败性食品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剂、防腐剂、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抗组胺药治疗有效,Hl受体拮抗剂有效,如扑尔敏、羟嗪、特非那定、息斯敏、克敏能等,亦可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

  抗组胺药治疗无效时可试用日光或人工光源照射,增加皮肤对光的耐受性。PUVA或UVB治疗对某些日光性荨麻疹效果明显。

  根据不同类型日光性荨麻疹选择诱发风团阈值的开始剂量,每周照射2—3次,逐渐增加剂量。

日光性荨麻疹的护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旦患上此症,患者除了及时到正规医院积极治疗外,自己不要强烈抓挠患处,也不要用热水烫洗。

  除了发作时对症治疗外,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良方。

日光性荨麻疹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可以是迟发性皮肤卟啉症或红细胞生成卟啉的一种表现。本病也可以是早期或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之一。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弱视 下一篇日光性雀斑样痣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