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风湿科    中医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痛风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痛风,又叫关节石病,尿酸盐贮积病,足痛风,历节风;属风湿科、中医科类疾病;常发于全身等部位;发病群体为所有人群;该病无传染性且在医保范围。
  痛风(gout)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本病以关节液和痛风石中可找到有双折光性的单水尿酸钠结晶为其特点。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见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多见于体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妇女。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其患病率逐渐上升。

痛风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诱发原因

  饮食不当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原因,痛风饮食营养治疗的作用是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避免急性发作期的延长,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形成,减少抗尿酸药的应用,从而减少其副作用。急性发作期的病人不主张进补温热性的食物,应少食“血肉有情”之品,并配合药物治疗。而缓解稳定期可在以下痛风饮食原则下,根据各自体质选择进补,如体虚者可进食适量猪肉、鸡蛋、奶油、核桃等,气血虚者可服党参、太子参、当归、桂圆等。

  痛风饮食营养治疗总原则是“三低一高”,即低嘌呤饮食、减轻体重、低盐低脂膳食和大量饮水。

  杜绝高嘌呤类食物的摄入含有高嘌呤类食物易引发和加重痛风症状,所以必须把住入口关。含有高嘌呤类的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包括心、肝、肠、肚)、黄豆、香菇、浓肉汁、海鱼、贝类、酵母等。

  杜绝含有酒精类饮料的摄入饮酒是诱发急性痛风的重要因素,故必须杜绝饮酒。含有酒精类饮料主要有白酒、啤酒、葡萄酒、干红、黄酒、酒糟等。

  减少中等含嘌呤类食物的食用中等含嘌呤类食物虽然不能快速诱发痛风,但也不宜多食用,应尽量地减少。这些食物主要有鸡肉、鹅肉、猪肉、牛肉、草鱼、鲤鱼、腰果、花生、扁豆、菠菜、龙须菜、蘑菇、芹菜等。

  适当食用低含量的嘌呤类食物如小麦、大麦、燕麦、大米、小米、玉米面、奶油、植物油、咖啡、蜂蜜、核桃、大部分蔬菜水果、可乐、汽水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是中国中老年人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现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病,甚至肾功能衰竭。

  (二)发病原因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酶的参与。这些酶大致可分为两类:促进尿酸合成的酶,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转移酶。痛风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如长期存在,尿酸将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及肾脏等部位,引起关节炎、皮下痛风结石、肾脏结石或痛风性肾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病为外周关节的复发性急性或慢性关节炎,是因过饱和高尿酸血症体液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肌腱内及其周围沉积所致。

  (三)发病机制

  尿酸分解降低作为导致高尿酸血症的机制已被排除。在核酸和核苷酸的正常转换过程中,部分被降解成游离嘌呤基,主要是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合成核苷酸所需要的核酸过剩时,会迅速降解为次黄嘌呤。鸟嘌呤在鸟嘌呤酶作用下脱氨成为黄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经黄嘌呤氧化酶作用被氧化成尿酸。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是嘌呤生物合成的末端产物。上述3种嘌呤核苷酸可经2个途径中的1个合成,直接从嘌呤碱合成,如鸟嘌呤转化成鸟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转化成次黄嘌呤核苷酸;腺嘌呤转化成腺嘌呤核苷酸;或者它们可重新合成。嘌呤代谢的首步反应及其反馈抑制的部位是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谷氨酰胺+H2O氨基磷酸核糖+谷氨酸+焦磷酸(PPI),该反应由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PRPPAT)催化。此反应调节失控和嘌呤合成增加的可能机制是:PRPP、谷氨酰胺浓度增高;酶的量或活性增加;酶对嘌呤核苷的反馈抑制的敏感性降低;对酶活性由协调作用的腺苷酸或鸟苷酸浓度减少,导致对酶的抑制作用降低。在HPRT缺乏和PRPP合成酶过度活跃时,细胞内PRPP浓度明显增高,嘌呤合成增多。在尿酸生成增多的患者,其PRPP的转换是加速的。此外,部分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是由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HGPRT)缺乏所致,当该酶异常时,PRPP增多,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增多。其他还包括任何导致细胞内腺苷酸分解加速的过程,均会因嘌呤降解加快而尿酸生成增加,引起高尿酸血症。

  对部分痛风患者来说,其高尿酸血症的直接病理机制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清除率下降。肾脏对尿酸盐的排泄是由肾小球滤过,但滤过的尿酸盐几乎完全被近曲小管吸收(分泌前重吸收),肾小管分泌的尿酸盐部分在近曲小管的远端也被重吸收,少量在亨利襻和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后重吸收)。因此,尿酸盐排泄几乎是肾小管所分泌,最终尿酸从肾脏排泄是肾小球滤过量的6%~12%。当肾小球尿酸盐滤过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或肾小管分泌尿酸盐减少,均可引起尿酸盐肾排泄的降低,导致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增高超过超饱和浓度,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在痛风病人的研究中已证实肾单位对尿酸盐的分泌是下降的。

痛风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临床表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前没有任何先兆。轻度外伤,暴食高嘌呤食物或过度饮酒,手术,疲劳,情绪紧张,内科急症(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或多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疼痛进行性加重,呈剧痛。体征类似于急性感染,有肿胀,局部发热,红及明显触痛等。局部皮肤紧张,发热,有光泽,外观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趾的跖趾关节累及最常见(足痛风),足弓,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全身表现包括发热,心悸,寒战,不适及白细胞增多。

  开始几次发作通常只累及一个关节,一般只持续数日,但后来则可同时或相继侵犯多个关节。若未经治疗可持续数周。最后局部症状和体征消退,关节功能恢复。无症状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愈来愈短。如果不进行预防,每年会发作数次,出现慢性关节症状,并发生永久性破坏性关节畸形,手足关节经常活动受限。在少数病例,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关节亦可受累。粘液囊壁与腱鞘内常见尿酸盐沉积。手,足可出现增大的痛风石并排出白垩样尿酸盐结晶碎块。环孢菌素引起的痛风多起病于中央大关节,如髋,骶髂关节,同样也可见于手,甚至破坏肾小管。

  1.无症状期 血清尿酸盐浓度随年龄而升高,又有性别差异。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血尿酸持续或波动性增高,从血尿酸增高到症状出现时间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

  2.急性关节炎是发作期 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好发于下肢关节,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初发时为单关节炎症,反复发作则受累关节增多。痛风的发作表明血尿酸浓度长时期过饱和而导致大量尿酸盐在组织中沉积。

  3.间歇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然缓解,不留后遗症而完全恢复,而后出现无症状阶段,称为急性发作间歇期。此后可再发,约60%患者1年内复发,间歇期也有长达10余年者。

  4.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未经治疗或治疗不佳的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软骨、肌腱、滑囊液和软组织中。痛风石为本期的常见表现,常发生于耳轮、前臂伸侧、跖趾、手指、肘部等处。尿酸盐在关节内沉积增多,炎症反复发作进入慢性阶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关节骨质侵蚀缺损及周围组织纤维化,使关节发生僵硬畸形,活动受限,随着炎症的反复发作,使病变越来越加重,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症,病者可无本期的表现。

  二、诊断

  关于痛风诊断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美国Holmes标准以及日本修订标准。兹介绍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1977):

  1.滑囊液中查见特异性尿酸盐结晶;

  2.痛风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证实含有尿酸钠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项中6项者。

  (1)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2)炎症表现在1d内达到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患病关节皮肤呈暗红色;

  (5)第一跖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7)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8)有可疑的痛风石;

  (9)高尿酸血症;

  (10)X线显示关节非对称性肿胀;

  (11)X线摄片示骨皮质下囊肿不伴有质侵蚀;

  (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急性关节炎期确诊有困难时,可试用秋水仙碱做诊断性治疗,如为痛风,服秋水仙碱后症状迅速缓解,具诊断意义。

  总之,急性痛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不难诊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需要认真进行鉴别,并应尽可能取得尿酸盐结晶作为依据。

痛风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实验室检查,对于痛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尿酸盐的发现,是确诊的依据。

  一、血、尿常规和血沉

  1.血常规和血沉检查 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为(10~20)×109/L,很少超过20×109/L。中性白细胞相应升高。肾功能下降者,可有轻、中度贫血。血沉增快,通常小于60mm/h。

  2.尿常规检查 病程早期一般无改变,累及肾脏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脓尿,偶见管型尿;并发肾结石者,可见明显血尿,亦可见酸性尿石排出。

  二、血尿酸测定

  急性发作期绝大多数病人血清尿酸含量升高。一般认为采用尿酸酶法测定,男性416μmol/L(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具有诊断价值。若已用排尿酸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则血清尿酸含量可以不高。缓解期间可以正常。有2%~3%病人呈典型痛风发作而血清尿酸含量小于上述水平。有三种解释:①中心体温和外周关节温度梯度差较大;②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泌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血清尿酸排泄,而远端关节内尿酸钠含量仍相对较高;③已用排尿酸药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

  三、尿尿酸含量测定

  在无嘌呤饮食及未服影响尿酸排泄药物的情况下,正常男性成人24h尿尿酸总量不超过3.54mmol/(600mg/24h)。原发性痛风病人90%尿尿酸排出小于3.54mmol/24h。故尿尿酸排泄正常,不能排除痛风,而尿尿酸大于750mg/24h,提示尿酸产生过多,尤其是非肾源性继发性痛风,血尿酸升高,尿尿酸亦同时明显升高。

  四、关节腔穿刺检查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肿胀关节腔内可有积液,以注射针抽取滑囊液检查,具有极其重要诊断意义。滑囊液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7)×109/L,主要为分叶核粒细胞。无论接受治疗与否,绝大多数间歇期的患者进行关节滑囊液检查,仍可见有尿酸钠晶体。

  (一)偏振光显微镜检查

  将滑液置于玻片上,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可见双折光细针状尿酸钠结晶的缓慢振动图象。用第一级红色补偿棱镜,尿酸盐结晶方向与镜轴平行时呈黄色,垂直时呈蓝色。

  (二)普通显微镜检查

  尿酸钠结晶呈杆状针状,检出率仅为偏振光显微镜的一半。若在滑液中加肝素后,离心沉淀,取沉淀物镜检,可以提高其检出率。

  (三)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滑囊液或疑为痛风结节的内容物进行定性分析来判定尿酸钠,是痛风最有价值的方法。方法是首先测定待测标本的吸收光谱,然后与已知尿酸钠的吸收光谱比较。若两者相同,则测定物质即为已知化合物。

  (四)紫尿酸胺(murexide)试验

  对经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尿酸钠存在的标本,可行本试验以便进一步予以确认,此法简便易行。其原理是尿酸钠加硝酸后加热产生双阿脲,再加入氨溶液即生成呈紫红色的紫尿酸铵。

  (五)尿酸盐溶解试验

  在有尿酸盐结晶的滑液中,加入尿酸酶保温后,尿酸盐结晶被降解为尿囊素可见结晶消失。

  五、痛风结节内容物检查

  对于痛风结节进行活检或穿刺吸取其内容物,或从皮肤溃疡处采取白垩状粘稠物质涂片,按上述方法检查,查到特异性尿酸盐的阳性率极高。

  六、X线摄片检查

  期急性关节炎仅表现为软组织的肿胀,关节显影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与痛风石邻近的骨质可出现不规则或分叶状的缺损,边缘呈翘状突起;关节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进入慢性关节炎期后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有不规则或半圆形的穿凿样缺损,边缘锐利,缺损边缘骨质可有增生反应。此外,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可早期发现受累关节的骨密度改变,并可作为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与病情观察的评价指标。单纯的尿酸性结石可透过X射线,其诊断有赖于静脉肾盂造影。混有钙盐者,行腹部平片检查时可被发现。

  七、CT与MRI检查

  沉积在关节内的痛风石,根据其灰化程度的不同在CT扫描中表现为灰度不等的斑点状影像。痛风石在MRI检查的T1和T2影像中均呈低到中等密度的块状阴影,静脉注射钆可增强痛风石阴影的密度。两项检查联合进行可对多数关节内痛风石做出准确诊断。

  总之,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痛风和观察病情演变不可缺少的方法,尤其是发现尿酸盐结晶,是提高痛风诊断质量的关键。

痛风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急性期的鉴别诊断

  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病前有A族溶血性链状菌感染史,病变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下述特点可资鉴别:①青少年多见;②起病前1~4周常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类、扁桃体炎病史;③常侵犯膝、肩、肘、踝等关节,并且具有游走性对称性;④常伴有心肌炎、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等表现;⑤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升高如ASO>500U,抗链球菌激酶>80U、抗透明质酸酶>128U;⑥水杨酸制剂治疗有效;⑦血尿酸含量正常。

  2.假性痛风 由焦磷酸钙沉积于关节软骨引起,尤以A型急性性发作时,表现与痛风酷似。但有下述特点:①老年人多见;②病变主要侵犯膝、肩、髋等大关节;③X线摄片见关节间隙变窄和软骨钙化灶呈密点状或线状,无骨质破坏改变;④血清尿酸含量往往正常;⑤滑液中可查见焦磷酸钙单斜或三斜晶体;⑥秋水仙碱治疗效果较差。

  3.化脓性关节炎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鉴别要点为:①可发现原发感染或化脓病灶;②多发生岁重大关节如髋、膝关节,并伴有高热、寒颤等症状;③关节腔穿刺液为脓性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④滑液中无尿酸盐结晶;⑤抗前风药物治疗无效。

  4.外伤性关节炎: ①有关节外伤史;②受累关节固定,无游走性;③滑液中无尿酸盐结晶;④血清尿酸不高。

  5.淋病性关节炎 急性发作侵犯趾关节与痛风相似,但有下述特点:①有冶游史或淋病表现;②滑液中可查见淋病双球菌或细菌培养阳性,无尿酸结晶;③青霉素G和环丙氟哌酸治疗有效,可资鉴别。

  (二)慢性期的鉴别诊断

  1.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约10%病例在关节附近有皮下结节,易与不典型痛风混淆。但本病:①指趾小关节常呈对称性棱形肿胀,与单侧不对称的痛风关节炎截然不同;②X线摄片显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变窄,有时部分关节面融合,骨质普遍疏松,但无骨皮质缺损性改变;③活动期类风湿因子阳性,关节液无尿酸盐结晶查见。

  2.银屑病性关节炎 本病亦以男性多见,常非对称性地侵犯远端指趾关节,且0.5病人血甭尿酸含量升高,故需与痛风鉴别。其要点为:①多数病人关节病变发生于银屑病之后;②病变多侵犯指趾关节远端,半数以上病人伴有指甲增厚凹陷成脊形隆起;③X线像可见严重的关节破坏,关节间隙增宽、指趾末节骨端骨质吸收缩短发刀削状;④关节症状随皮损好转而减轻或随皮损恶化而加重。

  3.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 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变态反应所致。①常先累及小关节,逐渐波及大关节,且有多发性、游走性特征;②病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③可有急性关节炎病史;也可仅表现为慢性关节痛,但从无关节强直畸形;④关节周围皮肤常有结节红斑;⑤X线摄片显示骨质疏松,无骨皮质缺损性改变;⑥滑液可见较多单核细胞,但无尿酸盐结晶;⑦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抗痨治疗有效。

  (三)误诊

  痛风较易误诊。在欧美等国家,由于痛风比较多见,以致医师有时将非痛风疾病诊断为痛风。而在国内,由于痛风比较少见,常易将痛风诊为非痛风疾病。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诊断者对于痛风缺乏认识;二是痛风表现不够典型。

  1.痛风的漏诊

  痛风性关节炎是被误诊的疾病,急性期以误诊风湿性关节炎为最多,发作间期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常见。此外,外科医师常将痛风误诊为丹毒、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

  对于痛风合并的尿酸性尿路结石,由于结石症可以为痛风的首发症状,故易误诊为单纯尿路结石,而漏诊痛风。痛风结节破溃流出白垩样物,则误诊为骨髓炎或结核性脓肿。

  2.被误诊为痛风的疾病

  另一方面在痛风多发地区,常将一些有关节表现的其它疾病,误诊为痛风,这些疾病包括:老年人骨质增生症或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关节痛、高尿酸血症合并神经痛风或关节痛综合症等。1991年Wolfe等在9108例风湿病门诊初诊病人中,有164例(1.8%)非痛风病人被误诊为痛风,其中有风湿性关节炎、假性痛风、纤维织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3.值得吸取的经验

  近十余年来,国内痛风的发病率确有增加趋势,为了防止漏诊,下述经验可供参考:

  1.熟悉痛风的临床特征 痛风临床表现确有许多特点,熟悉这些特点,是防止漏诊的前提。

  2.了解高尿酸血症的演变 痛风急性发作前或发作时,绝大多数病人血尿酸升高。但在间歇期或慢性期,则血尿酸含量往往正常,故不应以血尿酸正常,轻率排除痛风诊断。

  3.慎重评价干扰炎症过程药物的治疗反应 各种有机酸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泰松等药物,即可使痛风急性炎症缓解,也可使非痛风性关节炎症状缓解,故不应作为痛风的诊断依据,也不应作为诊断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其它结缔组织病并有关节病变的依据 。

  4.对于尿路结石病人应排除潜在性痛风 多发性或复发性的尿路结石,可能为痛风的首发症状,注意复查血尿酸,必要时作24小时尿尿酸定量,以防痛风漏诊。

  5.重视X线像的特征 痛风病人有的骨、关节X成像呈缺损性改变,具有较大的特征性,对于罹患数年的病人,阳性率较高。据此可以与上述需要鉴别的关节病变进行鉴别。

  6.尽量进行尿酸盐特征性检查 关节滑囊液或痛风结节内容物作尿酸检查的阳性率极高,国内病例报告作该项检查者较少,值得大力提倡。

痛风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痛风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白菜250克,加植物油20克炒食。宜经常服。适用于痛风缓解期。

  2.茄子250克洗净后蒸熟,切成条,稍加酱油、麻油、盐、大蒜泥、味精拌匀后食,隔日服,适用于痛风发作者。

  3.土豆250克,植物油30克先煸,继加酱油30克,盐少量至烧熟后食,适用于痛风发作者。

  4.萝卜250克洗净切块,植物油50克同煸,继加柏子仁30克,水500毫升,同煮至熟,加盐少量,食萝卜及汤。适

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痛风之湿热痹阻型

  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中医治疗痛风之脾虚湿阻型

  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中医治疗痛风之肝肾亏虚型

  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中医治疗痛风之寒湿痹阻型

  寒湿痹阻型痛风的症状主要有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痛风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药物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1)用抗炎药物终止急性发作;(2)每天预防性应用秋水仙碱以防止反复急性发作(若发作频繁);(3)通过降低体液内尿酸盐浓度,预防单钠尿酸盐结晶进一步沉积和消除已经存在的痛风石。预防性保护措施应针对两个方面,即防止骨,关节软骨侵蚀造成的残疾和防止肾脏损伤。特殊疗法应根据本病所处不同时期及病情轻重选用。应治疗同时存在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肥胖症。

  1.一般处理 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1g/(kg·d)左右。不进高嘌呤食物(动物心、肝、肾,沙丁鱼等),严格戒酒,避免诱发因素。鼓励多饮水,使尿量在2000ml/d以上。当尿H 浓度在1000nmol/L(pH值6.0以下)时,宜服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1~2g,3次/d,使尿H 浓度维持在630.9~316.3nmol/L(pH值6.2~6.5)为宜。若晨尿呈酸性时,晚上加服乙酰唑胺250mg,可使尿保持碱性,增加尿酸溶解度,防止结石形成。同时,不应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烟酸等。

  2.急性关节炎期的治疗 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持续至关节疼痛缓解后72h左右方可逐渐活动。应尽早应用下列药物控制关节炎,缓解症状。

  (1)秋水仙碱:对控制痛风性关节炎具显著性疗效,当为首选。一般于服药后6~12h症状减轻,24~48h约90%以上的患者可得到缓解。常规剂量为每小时0.5mg或每2小时给1mg口服,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或虽用至最大剂量6mg而病情尚无改善时,则应停用。静脉注射秋水仙碱能迅速奏效,胃肠道副作用少。用法:秋水仙碱2mg,溶于10ml生理盐水,缓慢注射(注射时间不短于5min),如病情需要,隔6h后可再给予1mg,一般24h总剂量应控制在3mg以内。但应注意:如果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漏,则可引起组织坏死,应严加防范。此外,秋水仙碱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尚可导致骨髓抑制、肝细胞损害、脱发、精神抑郁、上行性麻痹、呼吸抑制等。因此,原有骨髓抑制及有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剂量应减半,并密切观察。血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对不能耐受秋水仙碱的患者尤为适用。此类药物与秋水仙碱合用可增强止痛效果,但应在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常用的药物有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保泰松和羟布宗等。其中以吲哚美辛应用最广。本类药物一般在开始治疗时给予接近最大剂量,以达最大程 度地控制急性症状,然后,在症状缓解时逐渐减量。

  ①吲哚美辛:开始剂量为50mg,每6小时1次,症状减轻后逐渐减至25mg,2~3次/d。此药可有胃肠道刺激、水钠潴留、头晕、皮疹等副作用,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症者禁用。

  ②布洛芬:常用剂量为0.2~0.4g,2~3次/d,通常2~3天内可控制症状,该药副作用较小,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及肝转氨酶升高,应加以注意。

  ③保泰松或羟布宗:初始剂量为0.2~0.4g,以后每4~6小时 0.1g。症状好转后减为0.1g,3次/d。该药可引起胃炎及水钠潴留,偶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有活动性溃疡病及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④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作用时间长,20mg/d,一次顿服。偶有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应注意周围血白细胞数和肝、肾功能。

  ⑤萘普生:抗炎镇痛作用较强,而胃肠道反应较轻,口服0.25g,2~3次/d。

  (3)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关节炎的发作具有迅速缓解作用,但停药后容易复发,且长期应用易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故不宜长期应用。仅对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可考虑短期使用。一般用泼尼松(强的松)片10mg,3次/d。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以免复发。

  (4)抽吸关节和液,随后注入皮质类固醇酯也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根据受累关节的大小,注入强的松龙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单剂量肌内注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静脉用秋水仙碱一样,特别适用于术后不能服药的痛风发作的病人。多关节发作时,也可短期应用强的松,如20~30mg/d。偶尔需联合应用几种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

  (5)除特殊疗法外,还需要注意休息,大量摄入液体,防止脱水和减少尿酸盐在肾脏内的沉积。病人宜进软食。为了控制疼痛,有时需要可待因30~60mg。夹板固定炎症部位也有帮助。降低血清尿酸盐浓度的药物,必须待急性症状完全控制之后应用。

  3.间歇及慢性期的治疗 虽经上述治疗但症状仍不宜控制、反复发作者,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治疗,方法:0.5~1.0mg/d,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秋水仙碱对骨髓的可能抑制作用和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合理应用具有抑制尿酸合成与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控制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60 μmol/L(6mg/dl)以下。

  这两类药物均无抗炎、止痛作用,通常依据患者的肾功能及24h尿尿酸排泄量进行选择。如果肾功能正常、24h尿尿酸排泄量小于3.75mmol者,可选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肾功能减退、24h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75mmol者,则应应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1)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主要有别嘌呤醇,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不能氧化为尿酸。因而可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减少痛风石及尿酸性结石的形成。若合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可加快血尿酸水平的下降,并动员沉积在组织中的尿酸盐,溶解痛风石。常用剂量为100mg,2~4次/d。病情需要时可增至200mg,3次/d。直至血尿酸浓度降至360μmol/L(6mg/dl)后,逐渐减量。用药初期可能会因血尿酸转移性增多而诱发急性关节炎发作,此时可加用秋水仙碱治疗。少数患者使用本药可发生过敏综合症,表现为发热、过敏性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应提高警惕,一般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均可恢复。个别患者可发生严重的上皮组织中毒性坏死溶解、急性脉管炎、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等,甚至大面积的肝坏死,病情危重,应积极抢救治疗。通常副作用多见于有肾功能不全者。因此,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剂量应酌情减少并密切观察。此外,老年患者使用此药也应谨慎。

  (2)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尿酸排泄而降低血尿酸水平。适用于肾功能正常、每天尿酸排泄量不高的患者。对于24h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57mmol(600mg)或已有尿酸性结石形成者,应用此类药有可能造成尿路梗死或促进尿酸性结石的形成,故不宜使用。为避免用药后因尿中尿酸排泄量急剧增多而引起肾脏损害及肾结石,故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同时应口服碳酸氢钠3~6g/d,以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保持尿量在2000ml/d以上。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等,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应避免同时使用。

  ①丙磺舒(羧苯磺胺):初始剂量为0.25g,2次/d,2周后逐渐增至0.5g,3次/d。最大剂量不应超过2g/d。约有5%的患者可发生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②磺吡酮(苯磺唑酮):为保泰松的衍生物。其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较丙磺舒强,副作用亦相对较少。与丙磺舒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初始剂量一般为50mg,2次/d,渐增至100mg,3次/d,最大剂量为600mg/d。该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慎用。

  ③苯溴马隆:具有较强的利尿酸作用。常用剂量为25~100mg,1次/d。副作用轻微,少有皮疹、发热和胃肠道反应。

  (3)辅助疗法:所有痛风患者都需要摄入大量液体,每日至少3L,尤其是以前患有慢性尿酸结石患者更应如此。服用碳酸氢钠或柠檬酸三钠5g,每日3次,使尿液碱化。临睡前服用乙酰唑胺50mg,能有效碱化晨尿。注意避免尿液过碱化,因为这可能促进草酸钙结晶沉积。因为药物完全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尿酸盐浓度,所以通常不需要严格限制饮食中嘌呤含量。在痛风静止期应设法减轻肥胖病人的体重。正常皮肤区域的巨大痛风石可以手术切除,其他的痛风石均应通过适当的降低血尿酸治疗缓慢地解决。为使肾结石崩解可考虑使用体外超声波碎石术。

  4.并发急性肾衰竭的治疗 由尿酸性肾病所致者,应立即给予乙酰唑胺500mg,其后为250mg,3次/d。同时,静脉补充足够的水分,适量滴注1.25%碳酸氢钠液。为增加尿量,可静注呋塞米40~100mg。此外,应尽早给予别嘌醇,初始剂量为8mg/(kg·d),3~4天减为100~300mg/d。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显著者,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肾盂或输尿管尿酸性结石所致尿路梗阻也可引起急性肾衰竭,除使用别嘌醇和碱化尿液外,可先行经皮肾造口术,以缓解尿路梗阻,待病情稳定后再去除尿路结石。

  5.饮食控制 减少外源性嘌呤来源,避免食入含嘌呤的饮食如动物内脏、鱼虾类、肉类、豌豆等;防止过胖,一般不主张饮酒,提倡多饮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

  痛风参考食谱:根据嘌呤含量,将食物分为低嘌呤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25mg)、中等嘌呤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25~150mg)、高嘌呤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150mg)3类。但这只是个原则性估计,在临床实践中需按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痛风的预防编辑本段回目录

  预防痛风饮食

  假日欢聚饮食要节制 特别是不要过多进食水产品等含嘌呤高的食物,以往每每有人在饱食鱼虾等美味后,出现足踝膝关节疼痛,到医院一检查血液中尿酸含量明显增高,被诊断为患了痛风。

  为了预防和治疗痛风饮食上应做到三多三少:

  l)多饮水 少喝汤 血尿酸偏高者和痛风患者要多喝白开水,少喝肉汤鱼汤鸡汤火锅汤等。白开水的渗透压最有利于溶解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多饮白开水可以稀释尿酸加速排泄,使尿酸水平下降,汤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饮后不但不能稀释尿酸反而导致尿酸增高。

  2)多吃碱性食物 少吃酸性食物 痛风患者本身有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异常,如果过多吃酸性食品会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而多吃碱性食物能帮助补充钾钠氯离子,维持酸碱平衡。

  3)多吃蔬菜 少吃饭 多吃菜有利于减少嘌呤摄入量,增加维生素C,增加纤维素、少吃饭有利于控制热量摄入,限制体重减肥降脂。

痛风的护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痛风可谓百痛之首,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及绝经后的女性,困扰着不少人。

  注意急性期疼痛部位的护理

  病人疼痛剧烈,应让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关节制动,尽量保护受累部位免受损伤。还应消除应激状态:紧张、过度疲劳、焦虑、强烈的精神创伤时易诱发痛风。

  应告知病人要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生活要有规律,以消除各种心理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病魔的第一步,它使我们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痛风患者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痛风的困扰。这点非常重要。

痛风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依据欧美对痛风患者死亡原因的统计,因痛风而产生的并发症中,以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占最多,其次是尿毒症、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但在亚洲地区日本的研究却以以尿毒症居首位,其次才是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不论是什么样的并发症,这些研究统计数据都值得我们重视。

  1.高尿酸血症肾病 有10%~25%的痛风患者可发生尿酸性肾石病。部分患者甚至是以尿酸性肾石病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细小的泥沙样结石容易随尿液排出,患者可无任何症状,较大的结石常引起肾绞痛和血尿。并发尿路感染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腰痛。

  2.痛风性肾病 早期常表现为间歇性的蛋白尿。一般病程进展较为缓慢。随着病情的发展,蛋白尿逐渐转变为持续性,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等张尿等。晚期则可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最终患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少数患者以痛风性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关节炎症状不明显。由于肾脏滤过功能不全时,尿酸的排泄减少,可引起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故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很难判断其高尿酸血症与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3.急性肾功能衰竭 大量的尿酸盐结晶堵塞在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内,引起尿路梗阻,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如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4. 缺血性心脏病:所谓缺血性心脏病,是指输送氧气及营养给心脏肌肉的冠状动脉硬化或阻塞,以致血液的流通受到阻碍,因而引起胸痛及心肌坏死,主要有狭心症及心肌梗塞,这就好像自来水管一样,由于污垢阻塞的关系,水管口径愈来愈小,终致水流量减少或完全不通。严格来说这种情况所有人均会发生,所不同的是有些人会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而加速进行而已,目前美国心脏病协会就把痛风列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动脉硬化的促进因子。因为痛风如未好好治疗,持续的高尿酸血症会使过多的尿酸盐结晶沈淀在冠状动脉内,加上血小板的凝集亢进,均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展。

  5. 肾结石:根据统计,痛风病人出现肾结石的机率为正常人的一千倍左右;由于尿中的尿酸量越多、酸碱度越酸,越容易发生结石,因此必须多暍开水、服用小苏打以防止肾结石之发生。

  6. 肥胖症:我国由于经济快速成长,粮食充足,因此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肥胖不但会使尿酸合成亢进,造成高尿酸血症,也会阻碍尿酸的排泄,易引起痛风、合并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其主要原因为经常暴饮暴食,因此肥胖者应减肥。

  7. 高血脂:痛风的人较常暴饮暴食,且多有肥胖现象,因此合并高血脂症的很多,这与发生动脉硬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8. 糖尿病:对痛风病患做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结果发现有30-40%合并「轻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那是肥胖及暴饮暴食引起胰岛素感受性低所致,如能早期就用饮食疗法,并控制体重,胰岛素的感受性很快即可复原。

  9. 高血压:痛风病人大约一半合并高血压,除了上述因肾机能障碍引起的肾性高血压之外,痛风病人合并肥胖也是原因之一。由于高血压治疗药常使用降压利尿剂,会抑制尿酸排泄,而使尿酸值升高,此点必须注意。

  10.股骨头坏死 痛风患者可发生骨的缺血坏死,特别是股骨头。主要是由于高脂蛋白血症Ⅱ型和Ⅳ型,有脂肪栓塞引起骨骼的坏死。还有一些病例与慢性酒精中毒和(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这些病例多在手术时病理证实为痛风的。当痛风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时,应想到痛风可能为其病因。痛风患者临床上有股骨头缺血症状时,应予以警惕。除痛风常规治疗外,有手术指征者尚须进行股骨头置换手术。文献报道,个别病例进行了全髋置换手术。

  11.类风湿性关节炎 国内外文献时有报道,痛风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肌筋膜炎硬化等结缔组织病的报道。但对他们伴发的流行病学关系及其伴发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类风湿和痛风是互相制约的关节炎。这种关系可能与免疫有关。30%慢性痛风关节炎和10%急性痛风患者,有IgM类风湿因子低滴度升高。还认为尿酸结晶可以从滑膜中吸收IgG,刺激巨噬细胞,并使其增加。在该过程中含有细胞反应物质的尿酸结晶与血清蛋白apo B相互作用,有抑制炎症过程的作用,从而使病情自限;部分为结晶吸收的IgG退变,可增加类风湿因子的滴度。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痛经 下一篇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