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皮肤性病    传染科    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锥虫病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锥虫病,又叫恰加斯病,锥形虫症;属传染科、中医科、皮肤性病、中西医结合科类疾病;常发于皮肤、全身、其他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锥虫病(trypanosomiasis) 由锥虫感染所致的原虫感染性疾病。锥虫病有两种,即非洲型及美洲型,属热带病,我国尚无报道。流行于非洲,分布于非洲西部和中部,由冈比亚锥虫(T.gambiense)和罗得西亚锥虫(T.rhodeshense)所致,称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 以神经系统病变为主,亦称昏睡病(sleeping sickness),主要传染源是人。流行于美洲,由枯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引起,称美洲锥虫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动物和人均为传染源,传播媒介为刺舌蝇。寄生于人的锥虫依其感染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即通过唾液传播的涎源性锥虫与通过粪便传播的粪源性锥虫。

锥虫病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发病原因

  锥虫病(trypanosomiasis)由非洲型及美洲型两种原虫引起,属热带病。吸血虫体通过吮吸含有锥虫的动物或人的血液时受到感染,被吸入的锥虫在虫体肠道内增殖,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当虫咬伤口或皮肤黏膜破损处被感染性虫粪污染时,锥虫即可传播到宿主体内。此外,还可通过输血、母乳、胎盘或食入被传染性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而获得感染。

  冈比亚锥虫与罗得西亚锥虫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冈比锥虫分布于西非和中非靠近河边的环境中,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感染者。牛、猪、山羊、绵羊、犬等动物可能是储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为须舌蝇。罗得西亚锥虫分布于东非的大草原上。传染源为动物及人。主要传播媒介为刺舌蝇。

  枯氏锥虫属人体粪源性锥虫,是美洲锥虫病的病原体。主要分布于南美和中美。寄生在多种哺乳动物寄生,如狐、松鼠、食蚁兽、犰狳、犬、猫、家鼠等,传播媒介为锥蝽,可栖息于人房内,多夜间吸血。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锥虫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虫体侵入机体后,虫体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自身死亡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能障碍如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侵害造血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使红细胞溶解和再生障碍导致贫血。心肌受到侵害,心腔内可有血栓形成,常见血栓填满心尖部,右房内也常有血栓,引起心机能障碍;毛细血管壁被侵害,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由于肝功能受损,肝糖不能进行贮存,所以致病的后期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被侵害,引起精神沉郁甚至昏迷等症状。

  冈比亚锥虫与罗得西亚锥虫:鞭毛体随锥蝽粪便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破假囊而出进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锥虫侵入部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结节,称为夏氏肿)。如侵入部位在眼结膜则一侧性眼眶周围水肿、结膜炎及耳前淋巴结炎。这两种体征的病变都是以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为特点。两种锥虫病的病程有所不同,冈比亚锥虫病呈慢性过程,病程数月至数年。罗得西亚锥虫病呈急性过程,病程为3~9个月。有些病人在中枢神经系统未受侵犯以前,即死亡。

  枯氏锥虫:初期锥虫在侵入的局部增殖,引起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的细胞浸润,局部红肿,称锥虫下疳。锥虫进入血液和组织间淋巴液后,出现广泛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锥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在发病后几个月或数年才出现。锥虫入侵后发生弥漫性软脑膜炎,脑皮质充血和水肿,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锥虫病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症状表现:

  1. 非洲锥虫病

  本病初期通常无皮疹表现,有时可于叮咬处皮肤红,肿,压痛,形成结节,可有白晕,持续数天。2周后开始发热、淋巴结炎、头痛、关节痛、出皮疹等全身症状,瘙痒明显,眼睑及手足等可有短暂性水肿,伴疼痛。

  体征有意识障碍、性格和举止变异、狂躁、指端、舌尖震额、手舞足蹈、共济失调、痉挛、深部感觉过敏及出现异常反射。

  如未经治疗病后1年,以脑膜脑炎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面部表情迟钝为晚期锥虫病较早的特征,无目的搔痒动作,出现木僵和典型的白天睡眠状态,严重者可在吃饭或走路时,突然深度昏睡而倒下,甚至倒卧时仍保持坐立状态。可导致死亡。

  冈比亚锥虫病与罗得西亚锥虫病的症状元明显区别,但前者的临床过程比较缓慢,中枢神经受损症状可在感染后数月乃至数年发生;后者发病急骤,严重感染的病例于2—4周内出现症状。冈比亚锥虫病要经过数月乃至数年才发生晚期睡眠症状;罗得西亚锥虫病的晚期中枢神经损害表现为中毒性脑病。

  2. 美洲锥虫病

  急性期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眼结膜常为入侵门户,出现一侧眼睑水肿,结膜炎,泪腺炎,有Romana征(即结膜炎、上下眼睑浮肿与同侧耳前淋巴结炎)。感染后2~3周,部分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肌痛、局部肿痛、肝脾肿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体征有失语、截瘫、双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等。

  慢性期则以心肌炎、心脏扩大、食道或结肠扩张为主要特征,脑部损害主要为脑膜脑炎。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血清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做出诊断,主要标准如下(在非流行地区,应更加严格执行该标准):

  1.曾在流行地区居住过。

  2. 发热、头痛、关节痛、眼睑水肿等临床表现。

  3. 锥虫的血清学试验阳性。

  4. 血片、淋巴结穿刺液或脑脊液中找到锥虫。冈比亚锥虫病最常穿刺部位是颈后三角淋巴结;罗得西亚锥虫病宜在发热时采集外周血液;枯氏锥虫病如血片未见锥虫,可取血接种豚鼠进行培养,约在2—4周后,于豚鼠血中可查见锥虫。

锥虫病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直接检查法:急性期可抽取患者末梢血作厚涂片或穿刺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也可抽脑脊液,常能查到锥虫,得到确诊。、

  2.动物接种:隐匿期或慢性期血中不易查到锥虫,可通过动物接种方法来诊断。让实验室培养的幼虫吮吸疑为感染者的血液4~6周后可发现锥虫。也可取血接种豚鼠进行培养,约在2—4周后,于豚鼠血中可查见锥虫。只要外周血存在极少量的锥虫即可确诊。

  3.聚合酶链反应:测血液和组织中锥虫特异的DNA片段。只要10ml血液中有1个锥虫就能发现。与动物接种一样,该法的特异性高达100%,敏感性也很高。

  4. 血清免疫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诊断方法,可发现感染者体内存在的抗锥虫抗原的IgG抗体。此种抗体在感染后4~6周出现,并终生存在。尽管此法在诊断上有较高价值,但其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无关系,亦无证据表明抗体对疾病的病程有何影响。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电镜检查,找到锥虫,有助确诊。

锥虫病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心脏症状者应与冠心病、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等鉴别。根据患者曾在锥虫流行地区居住过史,锥虫的血清学实验阳性,临床表现等可与该病进行鉴别。

  1.冠心病 本病与锥虫性心肌炎一样可累及心肌,造成心脏扩大,均可有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冠心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男人和绝经期后的女性,年龄大者更多见。冠心病往往有多种患病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少动、家族史等。

  2.扩张型心肌病可有家族史,病程长,进展缓慢,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常明显扩大,可有动脉栓塞现象,病毒分离阴性,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无短期内增高,心电图常有各种心律失常,有时可见病理性Q波。晚期可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的症状。

  3.酒精性心肌病 该病患者有大量饮酒、长期饮酒史(多持续10年以上,每天纯乙醇量125ml);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胸痛、血压偏高等改变,晚期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症状与下面疾病鉴别

  发作性睡病,本病是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多数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脑膜炎,大多数为两岁以下的婴儿。开始的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头痛和呕吐,接下来嗜睡和颈部疼痛,特别是向前伸脖子时痛。

  锥虫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梅毒抗体阳性而被怀疑患有神经性梅毒,神经性梅毒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麻痹性痴呆,主要的精神表现为智能障碍,个性改变,痴呆,夸大妄想,欣快,部分表现为抑郁;脊髓痨主要是腰骶部神经后根和脊髓后索受损的表现。后根受损出现下肢闪电痛、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腱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尿潴留性尿失禁和阳痿;梅毒性视神经萎缩可以是神经梅毒的一个孤立表现,也可以是脊髓痨或麻痹性痴呆中的一种表现,先是单侧受损,而后再累及对侧,呈进行性视力减退,最后失明。

锥虫病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措施消灭舌蝇,锥蝽。改变孳生环境,如清除灌木林,喷洒杀虫剂能有效消灭舌蝇。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不使锥蝽在室内孳生。滞留喷洒杀虫剂可杀灭室内锥蝽。

    在流行区加强对供血员和孕妇血液锥虫的检查与血清抗锥虫抗体检查,减少输血后美洲锥虫病和先天性美洲锥虫病的发生。

  预防性疫苗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到临床应用阶段。

锥虫病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治疗

  1.抗锥虫治疗

  药物治疗:

  呋喃西林(硝基呋喃腙)制剂:长程给药有一定疗效。儿童急性期口服剂量每天25mg/kg,连续15天,继以每天15mg/kg,连续75天,全疗程90天。儿童慢性期前15天剂量同上,继以每天15~18mg/kg,连续105天,全疗程120天。由于该药有胃肠道反应,因而使有的病人难以完成全疗程治疗。

  苯硝唑(benzonidazole):成人每天5mg/kg,口服,连续60天。该药与呋喃西林(硝基呋喃腙)制剂均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多发性神经炎,应予注意。

  伯氨喹:可明显降低急性期病人的锥虫血症,但不能完全清除之;对慢性期病人无效。

  硫胂密胺: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锥虫病,一次最大用量为3.6mg/kg,用3.6%丙二醇溶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3d,停药至少1周,然后再用药3d。停药1周,再用药3d。有患者可在治疗后出现反应性脑病。

  舒拉明:用于治疗罗得西亚锥虫病。用量为20mg/kg,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每隔5—7d用10%溶液静脉注射一次,通常注射5次,不超过7次。对尿道有一些副作用,并有过敏反应。

  喷他脒:对早期冈比亚锥虫病有效,用量为3—4mg/kg,用10%溶液每日或隔日肌注一次,共7—10d。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依氟鸟胺酸:用于治疗冈比亚锥虫病有效。它可作为硫胂密胺的替代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严格且难度很大。

  硝呋莫司:用于治疗枯氏锥虫病。成人的剂量为每日8~10mg/kg,分4次口服,连服3~4月;1~10岁的儿童每日15~20mg/kg分4次口服;11~16岁的儿童每日12.5~15mg/kg,分4次口服

  苄硝唑:用于治疗枯氏锥虫病。每日5~7mg/kg,口服1~4个月.长程疗法可引起严重副作用.

  其他治疗:

  青霉素G盐:按5公斤水体中加入药物20-40国际单位,每天一次,每次浸浴2小时左右,第一、二天用高剂量(40万国际单位),第三天后用低剂量(20万国际单位)连续三天后出现明显好转,约7天后恢复正常,并出现摄食。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2.并发症治疗

  治疗的重点在于防治其主要合并症,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本病血栓栓塞合并症的发生率很高,故应长期应用抗凝治疗,尤其适用于左心室功能障碍或有左心室室壁瘤者。对症支持疗法包括使用利尿剂,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移植,食道扩张术及胃肠道手术等.

  3.免疫抑制治疗:对于急性再现病例,一般可采用短程呋喃西林(硝基呋喃腙)制剂或苯硝唑治疗,反应良好。但由于这些药物毒性较大,多数专家主张仅用于心内膜心肌活检或临床所见锥虫病再现的心脏移植病人。

  (二)预后

  非洲锥虫病,如未经治疗病后1年,当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有昏睡,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病的心脏损害呈缓慢持续性发展,历时可达数10年之久,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出现与严重程度似乎与预后呈平行关系。但目前尚缺乏长期随访资料。急性期进行治疗很容易降低锥虫血症,缩短临床病期和降低急性期的死亡率,但往往不能根治感染.慢性期治疗通常无效。

锥虫病的护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发生锥虫病后10~20年期间密切观察心肌病的表现,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

锥虫病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可出现深部感觉过敏,脾充血、肿大。食管与结肠的肥大和扩张,继之形成巨食管和巨结肠。病人进食和排便均感严重困难。

  心脏病变为心肌炎,慢性锥虫病多表现为心脏增大、心肌损伤广泛,同时心脏结构发生异常,加之长期的心律失常或室壁瘤的存在,在疾病的晚期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内可见心肌纤维化、心脏肥大、房室腔扩张、心尖部偶呈动脉瘤样突出与血栓形成。心尖部和心房内脱落的血栓可引起脑或肺栓塞,严重者发生猝死。

  神经系统影响为弥漫性软脑膜炎,脑皮质充血和水肿,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木僵和典型的白天睡眠状态,病人表情淡漠,疲倦,行走曳足,眼脸下垂,白天易睡。严重者突然深度昏睡而倒下,甚至倒卧时仍保持坐立状态。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重链病 下一篇镇痛剂肾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