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外科    耳鼻喉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耳源性脑积水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耳源性脑积水,属耳鼻喉科、外科类疾病;常发于耳、头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耳源性脑积水有两种,一是脑脊液增多脑室扩张的真性脑积水,一是侧窦血栓性静脉炎后遗的脑静脉循环障碍性颅内高压症,即假性脑积水。后者比较多见。

耳源性脑积水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1.真性脑积水  颅内感染并发脑膜炎和脑脓肿后,因蛛网膜粘连或导水管阻塞,而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吸收减少,造成脑脊液增多,形成脑积水。

  2.假性脑积水  侧窦血栓性静脉炎造成右侧主导侧窦或两侧侧窦同时栓塞,引起脑静脉瘀血水肿,皮层点状出血,脑组织梗死软化,脑压骤升,但脑脊液不多,脑室不扩张,反而有压缩变小现象,故为假性脑积水。侧窦血栓性静脉炎并发率为2.5%。

耳源性脑积水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期患过颅内并发症如侧窦血栓静脉炎,腰穿压力高,有时眼底水肿,无占位性体征。持续性头痛、恶心、视力进行性减弱,甚至完全失明,有时可伴有眼外展肌麻痹等。

耳源性脑积水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CT和MRI可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上矢状窦静脉造影显示侧窦有血栓形成。

耳源性脑积水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耳源性交通性脑积水临床诊断需与耳源性脑膜炎、 耳源性脑脓肿及耳源性梗阻性脑积水相鉴别。后者多与脑脓肿并存, 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 CT 及脑脊液检查均有异常改变。如不积极治疗, 可发展为脑疝而死亡。治疗原则以彻底清除耳内病灶, 应用广谱抗生素, 降颅压 ( 可用药物或腰穿放脑脊液) , 但须要把握好放液量, 以免形成枕大孔疝。症状重者, 可行颞肌下减压术或脑室腹膜分流术。

耳源性脑积水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内外有关耳源性脑积水的报告不多。针对病因预防,如脑脓肿导致的,在治疗脑脓肿的时候,预防本病,以防患于未然。

耳源性脑积水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耳源性脑积水食疗方:

  1)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2)脑出血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3)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4) 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5)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耳源性脑积水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中医疗法:

  辨证选方

  1.热毒炽盛,入侵于脑

  治法:清热解毒,散瘀排脓。

  方药:白虎汤(《伤寒论》)加减。生石膏50g,知母15g,银花15g,连翘10g,败酱草20g,皂角刺8g,赤芍10g,丹皮10g,生甘草6g,恶寒者,加荆芥疏表散邪;呕吐者,加代赭石降逆止呕;壮热面红、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釜底抽薪;神昏谵语、抽搐者,配合紫雪丹清心开窍,熄风止痉。

  2.阳虚阴损,脓聚脑髓

  治法:阴虚脑痈,宜凉血解毒,扶正祛邪;阳虚脑痈者,宜温阳益气,托里败毒。

  方药:阴虚脑痈,以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减。熟地10g,白芍10g,麦冬10g,阿胶10g,火麻仁10g,丹皮10g,地骨皮10g,青蒿1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乳香10g,没药10g,炙甘草6g。舌苔厚腻者,阿胶改沙参,并佐陈皮、茯苓、法夏健脾化浊;神昏不语者,配服至宝丹。阳虚脑痈,以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合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薏苡仁15g,附片10g,败酱草20g,当归10g,丹参20g,乳香10g,没药10g,黄芪30g,白术10g,鹿角霜10g,白芥子10g。昏睡不语者,配合苏合香丸。

耳源性脑积水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进行脱水治疗,如用甘油口服,或用20%甘露醇250ml,每日2~3次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进行腰穿,放出脑脊液30~50ml。如有进行性眼底水肿和视神经萎缩,为挽救视力,应及时采用颞肌下减压术或侧脑室引流术。如为真性脑积水病,应进行侧脑室颈外静脉吻合术,或进行椎管胸腔吻合术。

耳源性脑积水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常并发进行性眼底水肿和视神经萎缩等。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耳湿疹 下一篇耳源性脑脓肿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