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外科    传染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肝棘球蚴病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肝棘球蚴病,又叫肝包虫病;属传染科、外科类疾病;常发于腹部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肝棘球蚴病又名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本病系由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蚴(E.multilocularis)或泡状棘球蚴(E.alveolaris)所引起。肝棘球蚴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所致的单房性棘球蚴病(即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绦虫感染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或称滤泡型肝棘球蚴病。临床上多见单房性棘球蚴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等畜牧地区。

肝棘球蚴病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1)宿主类型

  犬绦虫是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猪、马,人也可为中间宿主。

  (2)寄生途径

  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少数可通过肝脏随血流而到肺及散布到全身各处。

  (3)感染过程:

  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棘球蚴在肝内寄生时,首先发育成小囊肿,初时不含头节,随着囊肿不断增大,它的周围由中间宿主组织形成一个纤维性包膜,即外囊;囊肿本身的壁即称为内囊;内囊又发育成为内外二层,外层为白色半透明膜即角质层,内层为生发层,即棘球蚴的本身,它可产生生发囊、头节、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子囊。囊内含弱硷性透明囊液,少量蛋白,无机盐和大量头节、子囊。包虫囊肿在肝内多为单发性;其部位又以肝右叶最多见。泡状棘球蚴在肝内寄生不形成囊肿,表现为灰白色硬结,逐渐长大向周围浸润,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肝棘球蚴病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1)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旦出现症状往往为期已晚。多数患者有明显的腹部体征,有坚硬的肝脏实质性肿块,很容易被误诊为。由于病程长,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晚期病变累及整个肝脏,可出现黄疸、发热、腹水等症状。肝泡状棘球蚴病发生肺部或脑部栓塞者并不少见。

  (2)当囊肿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肝区隐痛,或压迫邻近器官而引起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饱胀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压迫胆管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引起脾肿大和腹水。位于肝膈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抬高,出现肩部放射痛,巨大者可压迫肺而影响呼吸。多数患者的病程中往往有过敏史,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3)常见的症状是因为各种并发症表现出来的症状。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囊肿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破入胸腔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循环紊乱;破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及化脓性胆管炎;破入心包可致心包填塞,囊肿破入胸腹腔,常引起过敏性休克,若感染的囊肿向周围穿破可引起肝横膈胸膜瘘或支气管胆瘘严重的复杂情况。

肝棘球蚴病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X线检查

  肝顶部囊肿可见到横膈升高,动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时可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孤形囊壁钙化影。

  2.B超检查

  肝包虫囊肿在B超具有以下多种声像图特征

  (1)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与肝组织分界清晰;

  (2)囊壁一般较厚,常在3mm以上;

  (3)囊后壁回声增强,部分囊壁发生钙化而表现为强回声,后方可伴有声影。囊内透声好,可有多数点状强回声漂浮,并随体位改变而移位,系子囊或棘球砂所致;

  (4)若母囊内充满较大的子囊则呈多房性,囊内有强回声带分隔成相应的小囊,分隔呈花瓣状。有些囊肿发生退化,囊液被吸收,其内容物转变成胶冻样物,此时表现为类实质性肿块,内有不规则强回声斑块及少量液性暗区,但肿块与肝组织分界清楚;

  (5)当囊肿挤压胆管或破入胆管,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囊肿压迫门静脉可见脾脏肿大,并可伴有腹水;

  (6)囊肿继发感染则呈现肝脓肿的声像图特征。

  3.同位素肝扫描

  可显示轮廓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4.超声波检查

  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有时可发现子囊的反射波。

  5.CT检查

  (1)肝包虫囊肿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滑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的低密度病灶,CT密度值接近水的相对密度(0~25HU),无增强效应。囊壁一般较厚,有时可见弧形或环状钙化影。

  (2)囊内具有子囊是其特征之一,子囊的相对密度通常低于母囊,多个子囊的存在使病灶呈多房性。

  (3)肝包虫囊肿的CT图像分为3型:A型:子囊小而圆,分布于母囊发育的早期;B型:子囊大而不规则,几乎占据母囊全部容积,互相挤压呈花瓣状,子囊间有较厚的假隔分开;C型:病程较长的囊肿,其囊液的CT密度值较高(40~60HU),边缘或内部有钙化,少数小子囊位于母囊周边。

  (4)当囊肿破入胆管,可见肝内胆管扩张等胆道梗阻表现。囊肿继发感染后,囊液CT密度值升高,并可出现气体,周围肝实质可见水肿改变。

  6.磁共振(MRI)检查

  在T1加权图像上,包虫囊肿壁呈连续光滑、厚薄均一的低信号环状边缘;在T2加权图像上显示更加清楚,此为肝包虫囊肿的一个特征性改变。囊内容物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质子密度像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若母囊内充满子囊,囊肿呈多房性,在囊肿发生破裂感染后,囊壁形态变得不规则,内部信号不均匀。

  7.放射性核素显像 肝包虫囊肿表现为边缘非常清晰的放射性缺损区,而肝泡状棘球蚴病则表现为境界模糊、边缘不规则的放射性缺损区。

  8.生化实验检查

  (1)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为肝包虫的特异性试验,阳性率达90~95%,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方法是用1:~1:1000无菌包虫囊液的等渗盐水新鲜配制液0.2毫升作皮内注射成直径3~8毫米皮丘,10分钟内大部分患者在皮丘周围有红晕出现,直径大于2厘米者为阳性亦可注射后数小时至1天后呈现延迟反应者有同等的诊断意义。囊肿破裂或并发感染时阳性率增高;包囊坏死或外囊钙化可转为阴性;手术摘除包囊后阳性反应仍保持约2年左右。肝癌、卵巢癌及结核包块等曾见有假阳性。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BA)

  这两种试验均为酶免疫检测方法,患者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8%,假阳性率分别为1.9%和1.3%。个别肝癌患者可呈假阳性反应。

  (3)补体结合试验 一般以羊或人的包虫囊液作为抗原。棘球蚴仍有活力的包虫囊肿患者阳性率可达70%~90%;包虫囊肿破裂或行包虫囊肿手术后短期内,由于人体吸收了较多的抗原,其阳性率更高。此法诊断价值不如Casoni试验,但对判断疗效有帮助。切除囊肿2~6个月后,补体结合试验转为阴性,如手术1年后仍呈阳性,提示体内仍有包虫囊肿存在。

  (4)嗜酸粒细胞计数 正常值小于6%,平均为2%。患肝棘球蚴病时升高,通常在4%~10%,少数可达20%~30%。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常见于囊肿破裂病例,尤其是腹腔内破裂。

肝棘球蚴病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1.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居住地区,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等。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

  2.与肝囊肿相鉴别

  肝囊肿为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无牧区生活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囊肿壁一般较薄,在B超、CT或MRI上显示不清,囊内无子囊。部分肝囊肿内部有分隔,呈多房性,应与子囊鉴别。

  3.与肝脓肿相鉴别

  肝包虫囊肿继发细菌性感染与肝脓肿两者均可有肝区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时也难以区别,应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鉴别诊断。肝包虫囊肿因有厚韧的外囊,继发感染后的全身中毒症状一般较细菌性肝脓肿为轻。

  4.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浸润性生长及发生转移的方式均酷似原发性肝癌,影像学上表现为肝内境界不清的实性肿块,亦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除流行病学史外,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多无肝炎病史,AFP阴性而Casoni试验可呈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内钙化灶,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周边囊泡征象可做为鉴别的依据。

  5.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大多全身情况良好,肿瘤在增强CT扫描上可为造影剂所充填,在MRI T2加权图像呈均匀一致的高信号,核素肝血池扫描可见病灶呈过度充填,一般不难区别。

  6.其他容易误诊疾病

  肝包虫囊肿有时需与胆总管囊肿、Caroli病、胆囊积液、右肾巨大囊肿、胰腺囊肿、肠系膜囊肿等鉴别。当肝包虫囊肿出现并发症时,原有的临床表现常被并发症所掩盖,容易被误诊,应详细诊断。

肝棘球蚴病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预防措施如下:

  (1)在畜牧地区应广泛开展有关肝棘球蚴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与家畜接触后和饭前洗手的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食未经洗净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

  (3)组织牧区人群普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5)病死家畜尸体应深埋或焚毁,切勿随地弃置,以免狗食后感染,不可用生的家畜内脏,特别是受感染家畜的内脏喂狗,并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和检疫、免疫工作,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饮水、食物等;

  (6)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

肝棘球蚴病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适宜的食物:红色蔬菜,重点推荐胡萝卜,西红柿,红枣,火龙果等红颜色的蔬菜水果。

  不适宜食物: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和方便面、香肠,味精,各种甜食,葵花籽,松花蛋,各种腌制食品。

  食疗:1.吉林参4克、西洋参3克炖瘦肉。

  2.冬菇4—5个炖瘦肉或鸡胸肉(饮汤)。

  3.北芪15克、党参21克、淮山30克、莲子15克煲瘦肉。

  4.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元肉3枚煲草鱼或水鱼。

  5.党参17克、芡实21克、杞子lO克、苡仁15克煲瘦肉或鸡肉。

  6.田七3克、人参(或红参)3克炖瘦肉或鸡肉。

肝棘球蚴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药疗法,适用于虫毒在肝脏的情况。

  症状:上腹胀痛,乏力,蚋呆,或有包块,或有腹水,或黄疽,或发热.舌质紫,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细。

  原理:疏肝化瘀,扶正祛虫。

  方药:鳖甲煎丸加减:丹参30克,黄芪13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肝棘球蚴病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药物治疗

  (1)阿苯达唑、吡喹酮及甲苯达唑等均有杀灭原头节及破坏包虫生发层的作用,但尚未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所以药物治疗仅作为辅助治疗,仅适应手术前后预防种植扩散和复发转移以及泡球蚴病。尚不能取代手术。

  (2)根据囊肿有无继发细菌感染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为了预防万一在手术时囊肿破裂,由于囊液溢入腹腔引起过敏性休克,可在术前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lOOmg。

  2.手术治疗是治疗肝棘球蚴病最主要的措施和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原理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具体手术方法根据包囊大小,有无胆瘘和感染或钙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内囊摘除术

  最常用最基本的手术方法。适用于无感染的包囊。手术时用敷料将周围妥为保护,并使与腹内脏器及腹腔完全隔开。以长针头带三通接头穿刺包囊,先抽吸出小部分囊液,再注入等量4%或10%甲醛液以杀灭头节,数分钟后迅速抽吸囊液,内囊塌陷后即与外囊分离;将外囊切开,摘除内囊及子囊,再以双氧水涂擦外囊壁。对外囊壁残腔的处理力求将其缝闭,巨大者亦可填塞大网膜,以防腔内渗液感染。如果此种类型囊肿局限于肝边缘部位,亦可考虑施行肝切除术。

  (2)内囊摘除并外囊闭式引流术

  适用于有感染或有胆瘘的巨大包囊而囊壁不易塌陷者,在内囊摘除后放置闭式引流。

  (3)内囊摘除并外囊一空肠“Y”型内引流术

  用于与较大胆管相通坚韧不易塌陷闭合的外囊残腔。吻合口宜宽大并以空肠侧面吻合为佳。

  (4)袋形缝合术

  曾用于合并感染的病例,但术后都形成混合感染、胆瘘,成为经久不愈的复杂的窦道,病人痛苦。现已渐摒弃不用,改为彻底清除腔内的污物,尽量缩小残腔后留置闭式引流,配合抗感染治疗,使残腔早日闭合。

  (5)肝切除术

  用于钙化的肝包虫和泡状棘球蚴病例。对于泡状棘球蚴病行肝切除则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只要其病变比较局限应力争切除,包括肝段、叶、半肝或非规则切除。但若病变呈弥漫分布或已经侵及肝门应视为肝切除的禁忌证。

  (6)囊肿合并胆瘘的处理

  可采用直视下囊腔内细针线缝合瘘口加网膜填塞,疗效甚佳。近年来运用TH胶涂抹于瘘口缝合处,更起到加固作用。胆瘘处理关键是反复用白纱布蘸拭囊腔,检查有无胆染,以避免忽略瘘口、修补失败和遗留其他胆瘘。

  (7)囊肿破入腹腔的处理

  应在积极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同时尽快剖腹探查。手术关键是反复用10%高渗盐水冲洗腹腔,力争彻底清除头节及子囊,并处理包虫囊肿。为防止继发腹腔包虫囊肿形成,术后必须服用抗包虫药物至少3个月。

  (8)囊肿破入胆道的处理

  囊肿破入胆道者应及时探查胆道,清除内囊碎片及子囊,反复用高渗盐水冲洗后置T形管引流,并处理包虫残腔并修补胆瘘。

  (9)采用腹腔镜包虫内囊摘除,是完全可行的。另外,对于晚期肝棘球蚴患者,可采用肝移植。

肝棘球蚴病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肝包虫囊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继发感染和囊肿破裂,或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

  1.囊肿破裂 肝包虫囊肿因各种原因发生破裂的机会,不同位置的囊肿可破入不同的部位,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1)破入胆道: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胆绞痛、黄疸和荨麻疹3个主要症状,应与胆石症相鉴别。囊内容物阻塞胆管,特别是囊肿原已感染者,可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破入腹腔:引起突发性腹痛和过敏性休克。囊液进入腹腔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症状,如囊肿原与胆管相通,胆汁流入腹腔可引起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已感染的囊肿破入腹腔则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内炎症很明显时可使原头蚴死亡,留下肉芽肿,但更为多见的是原头蚴存活下来,若干年后发育成多个囊肿,发展为腹腔继发性棘球蚴病。

  (3)破入胸腔:引起急性胸腔积液和过敏反应,以右侧胸腔多见,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循环紊乱。囊肿破入胸腔时常伴有阵发性剧烈咳嗽和刀割样胸痛。由于炎症使囊肿-膈肌-肺产生粘连,囊肿可直接破入支气管,形成囊肿-支气管瘘,如囊肿已与胆管相通,则形成胆管-支气管瘘。初时有咳血性泡沫痰,以后咳出带胆汁的痰和囊液、子囊、内囊碎屑等内容物,少数患者可发生窒息。

  (4)破入心包腔:造成急性心包填塞。

  (5)穿破腹壁:肝包虫囊肿继发感染后,可与腹壁粘连并穿破腹壁自溃,向体外流出囊液和囊内容物,形成经久不愈的腹壁窦道。

  (6)破入肝静脉:少数肝包虫囊肿可破入肝静脉,进入肝静脉的囊内容物可造成肺动脉栓塞。

  2.继发感染

  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肝包虫囊肿继发感染后的典型三联征包括寒战、高热、肝区持续胀痛和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囊肿的迅速增大使得原来对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更加明显,如受外力挤压、局部震动或行不正确的穿刺,容易发生破裂。

  3.体格检查时大多病员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由于囊液的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肝损伤 下一篇肝母细胞瘤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