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口腔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又叫外科性腮腺炎,继发性腮腺炎,手术后腮腺炎,发颐;属口腔科类疾病;常发于口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Acute purulent parotitis)已往常见于腹部大型外科手术后,所以又称为手术后腮腺炎(postoperative parotitis),属于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抗生素应用的发展并注意维持正常出入量及水、电解质平衡,目前已少见。除此情况外,腮腺的急性炎症病员仍时有所见。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较少见。为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并发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或大手术后的病员。

  正常时,腮腺分泌大量唾液经腮腺导管排入口腔,有帮助消化及冲洗自洁作用。重病及消耗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后期或胸、腹部大手术后的病员,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减弱,唾液分泌功能障碍,致病菌经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腺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此外,外伤或周围组织炎症的扩展,涎石、疤痕挛缩等影响唾液排除,亦可引起本病。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1.病史  可有全身系统性感染或传染病引起的发烧,大手术后禁食,脱水,或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历史,以及急性感染的全身及腮腺局部表现。

  2.临床表现

  (1)单侧亦可为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急性腮腺肿大、胀痛或持续性跳痛,张口受限,全身发热不适等病症。

  (2)局部病变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明显压痛,由于腮腺包膜致密,故扪之较硬。

  (3)口内腮腺导管口红、肿,分泌减少,病变后期当挤压肋腺腺体,可有淡黄色较稠的脓性分泌物溢出。

  (4)由于腮腺腺体呈分叶状,故其脓肿形成后可表现为多灶性,即多个分散的脓肿,加之肋腺筋膜坚韧,故即使有脓肿形成亦难以扪及波动感(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程,全身中毒反应及局部穿刺,抽出脓液而确诊)。

  (5)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急性期感染可向相邻组织间隙扩散,而表现相应间隙的蜂窝组织炎的临床体征。病程后期脓肿穿破腮腺筋膜及相邻组织,可由外耳道溃破溢脓,亦可在颌后或下颌角区形成皮下脓肿。

  发病急骤。多数病员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少数病员由于机体状况衰竭,上述全身反应可不明显。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于一侧。患侧腮腺区红肿明显,下颌后凹消失,耳垂上翘。由于腮腺包膜致密,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故疼痛剧烈,触压痛明显。有程度不等的张口受限。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由于筋膜分隔,脓肿常为多个、分散的小脓灶,故早期无典型的波动感。

  诊断时要注意和流行性腮腺炎鉴别。后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有接触传染史,常为双侧性。腮腺导管开口处无脓性分泌物。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多。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周围血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多核白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但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不宜作腮腺造影,以免促使感染扩散,而唾液的生化检测也无助于诊断。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1.流行性腮腺炎  多发生于儿童,有流行病接触史,多为双侧腮腺受累,腮腺腺体肿大,但疼痛较轻,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不增高,但淋巴细胞比例增大。腮腺不形成脓肿,常经7~10天而痊愈。

  2.嚼肌间隙感染  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表现为以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压痛,张口受限明显,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清亮,脓肿形成可扪得深液动感。

  3.腮腺区淋巴结炎  又称假性腮腺炎,表现为区域性腮腺肿痛,病变与腮腺解剖形态不一致,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继发性疾病,其预防更胜于治疗,正确而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地避免其发生。对重病及大手术后的病员,应特别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鼓励咀嚼运动,给酸性饮料或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增强冲洗自洁作用。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必要时应做牙周洁治术。

  2、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

  3、发病期,饮用酸性饮料或口含维生素C片,可以增加唾液分泌、硼酸、苏打溶液等温热消毒剂含漱,有助于控制炎症。(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医治疗

  中医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对本病有不同的名称,以发病部位来定名为“发颐”;以发病原因来定名为“汗毒”。中医认为由于伤寒和温病后发汗未尽或疹痘未透,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结于腮颊所致。又邪毒留滞,脾胃积热,循阳明之络脉上乘,日久热盛肉腐蒸酿而成脓。临床辨证时应先注意与痄腮区别,发颐与痄腮的不同点在于:发颐,病起缓慢,无传染,腮肿化脓会溃烂;痄腮,病起急骤,有传染,多发于儿童,腮肿不化脓。根据发病的深浅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别采用清解余毒、软坚散结、健脾化湿、透脓托毒等法,也可考虑腮肿病部以及导管内塞药治疗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发病后要注意改善全身情况。对体质衰弱的重病员,应维持机体的体液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少量新鲜血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早选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内服、外敷中草药。如脓肿形成,需作切开引流。切开时要注意防止损伤面神经。一般在耳屏前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腮腺,用小血管钳沿面神经走行方向行钝性分离,对分散的小脓灶作多处引流。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急性期感染可向相邻组织间隙扩散,而表现出相应间隙的蜂窝组织炎的临床特征。病程后期脓肿穿破腮腺筋膜及相邻组织,可由外耳道溃破溢脓,亦可在颌后或下颌角区形成皮下脓肿。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下一篇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