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皮肤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又叫口腔局灶性上皮增生;属皮肤科类疾病;常发于皮肤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本病由Heck于1961年首先报道,1965年由Archard命名。其特点为口腔黏膜多发性高起性疣样损害,主要发生在印度、北美、南美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常呈小范围局部流行,个别报道有家族倾向。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发病原因

  有些学者在皮损部位发现核内颗粒,其大小及形状与HPV相一致,且有人确定此病毒是HPV-1,但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现已确定本病的发生与HPV-13,32有关。

  (二)发病机制

  现已确定本病的发生与HPV-13,32有关,而且此类病毒仅感染口腔。感染阴道和皮肤的病毒同样可感染口腔,HPV-6,11,16亦曾发现于口腔疣样病灶。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多见于儿童,口腔内可见有多发、柔软、白色、散在的丘疹、结节和疣样损害,直径2~4mm,皮疹亦可互相融合,好发于唇、舌、齿龈及颊部,病程慢性,常可自然缓解。

  根据其多发融合丘疹性损害、发生部位及慢性进展特点,诊断不难。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组织病理检查:为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厚及延长,整个上皮见有散在性细胞空泡化,染色淡的地区,这种空泡细胞在表皮上部明显,但亦可延伸到增宽的表皮突内,而基底细胞层无空泡形成,某些空泡形成,某些空泡化细胞见有双核。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治疗

  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维A酸类局部或全身用药可能有效。个别增生较快的结节可用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口腔溃疡 下一篇口腔癌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