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中医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脉痹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脉痹,属中医科类疾病;常发于皮肤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脉痹是指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府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邪留滞血脉所致。

脉痹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损伤、久行站立、久病继发等。其临床表现也与热痹不同,不应将二者混在一起,而须加以区分。《素问・痹论篇》在论述痹证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主要在于肢体。脉痹与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关系,“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由于心主血脉,故脉痹病久可能会影响及心,导致心痹。这也说明脉痹与心痹是有区别的,其病位、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同。归纳以上论述,可以认为脉痹发病有内外之因。外因有寒湿、热毒之异;内因有实邪之阻痹,如寒痰热毒,有正虚瘀痹,可因气血阴阳之虚而致。病位以肢体血脉为主,其病机主要在于血凝不流,血脉阻塞。

脉痹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脉痹的临床表现在古医籍中有散见记载,应注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总结。就临床观察而言,最为常见的是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虫蚁爬行感或肿胀等症。疼痛是脉痹血瘀的主要症状之一,或轻或重,初发较轻,病久加重,昼轻夜重,有隐痛、胀痛、麻痛、冷痛、灼痛等不同感觉,或呈痉挛性疼痛,甚至发生剧痛。血瘀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异样感觉,麻木、虫蚁爬行感乃“荣卫之行涩”所致。血瘀则津停,血不利则为水,瘀甚则肢体肿胀。瘀阻血不得养,阳气不得通达温养,则肢体乏力、发凉畏寒,热毒所致或瘀久化热者则局部有灼热感。脉痹患者出现局部色变,或青紫、紫红,或苍白,或局部脉络迂曲怒张。瘀甚病久,可致局部血脉触之粗硬肿痛,或触及到条索样肿胀的脉络,均血瘀之征。病重失治,也可导致患处发生溃烂、坏疽。脉痹患者脉象多涩,或无脉,亦为瘀征,应注意寸口脉、趺阳脉、太溪脉等处的切诊。脉痹发病或急或缓,病程或短或长,但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在出现脉痹血瘀症状的同时,由于病因的不同,患者的体质状况不同,还伴有与之相关的其他症状,应注意结合辨析。

脉痹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①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证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治宜导痹通脉,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

  ②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

  ③指心痹。《症因脉治》卷三:“心痹之症,即脉痹也。”

脉痹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脉痹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多食蔬菜、水果。

  2)给予高营养及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2、脉痹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少量动物性脂肪。

  2)戒烟,少量饮酒。

  3)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脉痹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脉痹的治疗总以通为原则,主要应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大法,但须明析病因,详细辨证,或结合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扶正,或结合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诸法以驱邪,共达通脉之功。有些脉痹病情复杂,往往多证相兼,故应注意多种治法的配合运用。
  
   治取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活血效灵丹、当归芍药散合方加减。处方:当归30g、丹参30g、制乳香8g、制没药8g、茯苓20g、泽泻10g、桃仁10g、红花10g、水蛭10g、生黄芪30g、汉防己15g、川牛膝30g、地龙15g、延胡索10g、焦神曲15g。10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脉溢 下一篇脉痿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