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皮肤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又叫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属皮肤科类疾病;常发于皮肤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hyperkeratosis lenticularis perstans)本病为发生于足背和四肢的形如凸镜面或扁豆状的过度角化,临床上罕见。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发病原因

  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好发于30~60岁的男性。损害初发于足背,为针头大淡红色疣状角化性丘疹,表面粗糙,或为红斑鳞屑性,形如凸镜面或扁豆状孤立斑丘疹,中央鳞屑较厚,外周鳞屑细小。若将鳞屑剥离,可见小的出血点,为银屑病样皮损。早期多为局限性。后期皮损增多,累及小腿、两臂、掌跖等处。掌跖部的皮损为针尖状角化性丘疹和凹窝。皮损对称分布,躯干部罕见。病程迁延,可持续终身。自觉症状缺如或轻微。

  根据四肢为主的疣状角化性丘疹,组织病理有特征性的塔尖样角化过度的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偶见灶状角化不全,棘层变薄。典型的改变是增厚的角质层呈乳头状凸起,类似塔尖,与扁平的棘层形成鲜明的对比。真皮上层紧靠表皮处可见有狭窄的带状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灰泥角化病 角化性丘疹易于去除,且其下无出血点。

  2.毛囊及毛囊旁角化过度病(Kyrle病) 皮损中央有角质栓,除去角质栓,呈火山口形凹陷,可累及任何部位,但掌跖部罕见。病理改变为毛囊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并有向真皮穿透现象。

  3.银屑病 组织病理改变有特征性,可以鉴别。

  4.其他 如疣状肢端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病、扁平疣。前两者无真皮损害,后者表皮细胞有空泡变性。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治疗

  可内服维生素E及维A酸类药物。可外用角质剥脱剂如5%水杨酸软膏等,或皮质类固醇类制剂、氟尿嘧啶(5-Fu)和阿维A酯(依曲替酯)等。表浅切除后不再复发。

  (二)预后

  病程迁延,可持续终身。自觉症状缺如或轻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 下一篇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