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中医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热秘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热秘,属中医科类疾病;常发于腹部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热秘是指由于胃肠积热,即燥热内结,耗伤津液,使大肠传导失润,大便干结而引起的便秘。   热秘好发于素体阳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热病之后的人。

热秘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因肠腑燥热而津伤便结;即,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而导致大便干结和腑气不通。也就是说,是由于胃肠系统过于燥热,而使得胃肠系统的粘液津液过度消耗,最终导致大便过于干硬而便秘。

热秘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热秘的发生多由于素体阳盛或饮食辛辣厚味,或热病之后,燥热内结,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致肠道郁热,失于濡润。其主要见症及辨证要点是内热症比较明显,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疼痛,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滑而数。另外,还可兼见一些内热症,如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身热面赤等症。

热秘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热秘,病名。由热积大肠所致的便秘。又名阳结。见《圣济总录·大小便门》。证见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热面赤,唇焦口燥,肠胃胀闷,喜冷等。《万病回春·大便闭》:“身热烦渴,大便不通者,是热闭也。”《证治要诀·大便秘》:“热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此由大肠热积,宜四顺清凉饮,吞润肠丸或木香槟榔丸。”《金匮翼·便秘统论》:“热秘者,热搏津液,肠胃燥结,伤寒热邪传里,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用大黄饮子。《医学心悟·大便不通》:“热闭者,口燥,唇焦,舌苔黄,小便赤,喜冷,恶热,此名阳结。宜用清热攻下之法,三黄枳术丸主之。”参见大便秘结、阳明腑病、阳结各条。

    中医所说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均可引起邪火炽盛而导致实热和实热便秘(实热秘),此外,过度的精神刺激、脏腑机能失调也可以引起实热秘。

热秘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此型病人应忌食辛辣厚味,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如辣椒、姜、羊肉、狗肉、鸡、鱼、酒等均应少用。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凉能清热,润能通肠,热清肠润则大便通畅。如苹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莴苣等都极相宜。

热秘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症状】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小便短赤,口干舌燥,渴欲饮水,腹胀,口臭,舌红,苔黄燥,买滑数。

  【治法】清热滋阴,润肠通便

  【方药】玄参15克,生地20克,火麻仁15克,瓜蒌仁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干姜9克,大黄10克,玄明粉20克,粉甘草10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玄明粉分次冲服。忌食辛辣。

  【按语】热积于肠胃,或热病余邪未清,耗伤津液,故大便干燥难排。玄参、生地、麦冬养阴生津;赤芍配生地清热凉血;枳壳、厚朴下气破气除满;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小量又能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玄明粉咸寒软坚润肠通便,配大黄软坚泄热,尤其宜于肠道燥结;麻仁配大黄亦泄热润肠通便;干姜幸热,配大黄幸开苦降,又牵制大黄之苦寒;桃仁、杏仁、瓜仁润肠通便,杏仁又能宣肺降气;甘草和药。全方滋养阴液,清热润肠,以达通便之功

热秘的护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实热秘还有其他很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常常还会成为主要的因素;如,情绪过于波动,不仅会导致比较强烈的上火症状,还会直接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并同时反应在胃肠系统而导致实热秘。

  除了从病因中确认实热秘的产生,我们还可以从身体的症状上来确认是否是实热秘;实热秘的患者应表现为实火的系列症状,如:面部实火就会阳明热盛而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干裂等;咽喉口腔实火就会热燥伤津而表现为舌红苔黄、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全身实火就会热火熏蒸而表现为身热烦燥、尿少黄赤、皮有芒刺、脉滑数;也容易出现气血妄行的现象而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尿血、便血、咳血等。

  实热秘的治疗方法较多,实热秘多为来得急、来势猛,但未伤元气,所需的治疗时间短、难度小,因此很多不同体系的清火通便方法均可以采用,几乎所有的中药草药的苦寒类、清热解毒类、泻实败火类的原则和方法,都是有效的;包括泻热导滞、润肠通便、苦寒泻火、滋阴降火、行气泻热等,也包括岭南地区的多种凉茶,也包括西医的刺激性泻剂(番泻叶、蓖麻油、鼠李、酚酞、双酯酚汀)、容量性泻药(麦麸、果胶、纤维素、琼脂等),甚至很多民间的偏方对实热秘也都有很好的效果。

  实热秘是最常遇到的病症之一,实热秘的治疗方法也较多、也很有效;对于实热秘来说,我们最应该把握好的是:究竟是不是“实热秘”。 因为虚热秘与实热秘,在很多症状上相类似,但治疗调理的方法确实几乎相反的:虚热秘的调理不是清火、不是泻热,而是“补”!!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热痹 下一篇瑞列绦虫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