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儿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又叫小儿心功能不全,小儿心衰;属儿科类疾病;常发于胸部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ture)是由于心功能减损,虽然发挥代偿能力后,心输出量仍不能满足静息或活动情况下全身组织代谢需要,因而体内有关部位发生血液瘀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按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急缓,可以分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左右心室发病的先后,可分为左心室衰竭和右心室衰竭;按心力衰竭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分为低心排量和高心排量心力衰竭。后者如严重贫血或动静脉瘘等,即使心脏功能无明显降低,心输出量正常或相应增加,敢不能满足需要,而出现心力衰竭。临床以慢性低心排量充血性心力衰竭较常见。心力衰竭的临床体征主要是由于心脏代偿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静脉系统充血、血容量增加及钠与水潴留所造成。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血性心力衰竭在胎儿期即可发生,婴儿期儿童期多见。

  (1)婴儿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有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主动脉缩窄及动脉导管未闭及心内膜垫缺损。出生后即发生心力衰竭者以左室发育不良综合症、完全性在动脉转位最常见。

  (2)婴儿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是心肌炎、重症肺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4岁以后儿童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为风湿热川崎病及心肌病:①急性心肌炎或心脏炎;②遗留的慢性瓣膜病。

  (4)少见的病因 如严重贫血、感染性心骨膜炎、肺原性心脏病、维生素B1缺乏症、心型糖原累积病及高血压等,因影响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力衰竭。静脉输液量过多或速度过快,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对于营养不良的婴儿。

  (5)地域性 克山病为我国地方性心肌病,可于儿童期发病,2岁以前很少见,为流行地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多见于海拔3000m及以上的高原地区,初步认为高原慢性缺氧引起肺动脉高压症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因年龄、病因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不同,故临床特点在小儿不同年龄组有一定差别。

  1、婴幼儿期症状 新生儿常表现为嗜睡、淡漠、乏力、拒奶或呕吐等百特异症状。婴幼儿期心力衰竭的症状常不典型,一般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呈暴发型经过。急性心肌炎及心骨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发生心力衰竭时,常为急骤起病。患儿可于数分钟或至数小时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吸气时胸骨上容及肋沿均凹陷,呼吸增快,常超过每分钟60次,甚至达100次以上。同时出现呕吐、烦躁、多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凉,脉搏快而无力,心动过速,可有奔马律,肺部有干啰音,表现为急性充血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间隔缺损等多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起病稍慢,症状主要为喂养困难,患儿吮奶少量即出现呼吸困难,疲劳并拒食,体重不增加。烦躁多汗,愿意抱起并依靠在大人肩上(这是婴儿端坐呼吸的表现),安静时也有呼吸困难,常见于咳,患儿哭声弱,有时声音嘶哑,由于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左喉返神经所致。心前区突出,心尖搏动增强,心界扩大。肝脾肿大,其边缘圆钝,并有压痛。肺部往往无湿必罗音或仅有喘息音。颈静脉怒张及浮肿均不明显,只能通过观察体重增加情况来判断浮肿程度。

  2、年长儿期症状 年长儿心力衰竭的表现与成人相似,起病多缓慢。左、右心衰竭表现如下:

  (1)左心衰竭:可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主要症状由于急性或慢性肺充血所引起。临床表现有:①呼吸困难:常为最早期的症状,开始较轻,仅于活动后出现,患儿活动受限,易疲劳,最后则于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快而浅。产生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肺部秵允血引起对呼吸中枢的反射刺激增强。呼吸困难常于平卧时加重,故患儿喜取坐位,呈现端坐呼吸现象,因坐位时血液由于重力的影响多积聚于下肢及腹内,使回到右室血量减少,故可减轻肺充血,另外坐位时横膈下降,胸腔易于扩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在儿童不多见。②咳嗽:因肺充血,支气管粘膜充血引起,呈慢性干咳。③咯血:可咯出血以致血液通过肺血管时氧合作用不全。④青紫,一般较重,因肺充血以致血液通过肺血管时氧合作用不全。⑤肺部可有喘鸣音或湿性罗音。⑥急性肺水肿:由于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部充血急剧加重,体液由毛细血管渗出积聚在肺泡内。患儿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皮肤苍白或发绀,唇发绀,因心搏量急骤下降,故出现四肢凉,脉搏快而弱或触不到,偶见交替脉,即脉搏一强一弱,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常有奔马律,双肺有喘鸣音及湿性罗音者,患儿频咳有血沫痰,严重者有大量血沫性液体由口腔及鼻孔涌出。

  (2)右心衰竭:可由于左心衰竭引起,因左心衰竭时肺充血、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室收缩期负荷增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常发生右心衰竭。右心衰竭的症状主要为体循环充血所引起,临床表现有:①水肿:开始见于身体下垂体部位,严重病例出现因主要有二:一为肾脏对钠及不的回吸收增高,使细胞外液增加;一为体循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渗入组织间的水分较回流以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为多。②肝脏肿大常伴有上得痛:急性心力衰竭者腹痛及肝脏压痛较著,肝脏边缘圆钝,肝大可出现在水肿之前,故为右心衰竭早期症状之一。慢性心力衰竭,长期肝瘀血可发生黄疸。③颈静脉怒张:坐位时颈静脉怒张,用手压迫肝脏时更为明显(肝颈反流征)。④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因胃肠道静脉瘀血所致。⑤尿少,并有轻度蛋白尿及少数红细胞,因肾脏瘀血所致。

  3、心功能状态评价 一般心力衰竭的初期可以左心或右心衰竭为主,病情发展则表现为全心衰竭,临床以全心衰竭多见。针对成人及儿童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劳动耐力的程度将心脏患者心功能状态分为四级:

  Ⅰ级:仅有心脏病体征,无症状,活动不受限,心功能代偿。

  Ⅱ级:活动量较大时出现症状,活动轻度受限。

  Ⅲ级:活动稍多即出现症状,活动明显受限。

  Ⅳ级:安静休息即有症状,完全丧失劳动。

  针对婴儿,心功能评价按以下分级。

  0级:无心衰表现。

  Ⅰ级:即轻度心衰。其指征为每次哺乳量<90ml,或哺乳时间需40分钟以上,呼吸>60次/min,呼吸型式异常,心率>160次/min,肝大肋下2~3cm,有奔马律。

  Ⅱ级:即重度心衰。指征每次囔<75ml,或哺乳时间需40分钟以上,呼吸>60次/min,呼吸型式异常,心率>170次/min,有奔马律,肝大肋下3cm以上,并有末梢灌注不良。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血生化及血糖测定

  了解患儿血清钠、钾、氯水平。新生儿低血糖可导致心衰,还可检心肌缺血、肾功能及贫血等情况,有助于判断判断病因及指导治疗。

  (2)血气分析及pH测定

  肺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PaO2下降,PaCO2上升,发生呼吸性酸中毒。严重心衰,组织灌注不良,酸性代谢产物积蓄,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3)X线胸片检查

  心影呈普遍性扩大,心搏动减弱。肺纹理增多,叶间胸膜明显,少量胸腔积液,显示肺瘀血。根据各心腔大小及肺血情况可协助病因诊断。小婴儿正常胸腺心脏影可误诊心脏增大,应予注意。

  (4)心电图检查

  可示房室肥厚、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复极波等变化,有助于病因诊断及应用洋地黄药物的参考。

  (5)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心脏、大血管的解剖结构、血液动力学改变、心功能及包情况情提供精确的资料,有助于病因诊断及对病理生理、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评价。

  (6)舒张功能异常的诊断

  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血流频谱可清晰显示心脏舒张充盈,通过心室主动、被动充盈频谱E和心房充盈频谱A,可测出其充盈血流速度、速度-时间积分及相互间关系等。舒张性心衰频谱E波降低,而频谱A波可代偿升高,则E/A<1(正常时>1)。对有心衰的患儿,射血分数<50%,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室充盈频谱E/A<1,即可初步作出舒张性心衰的诊断。

  (7)判断心功能的血流动力学的参数

  心排血量:心排血量指每分钟的心输出量。正常值5~6L/min。心衰时,心排血量减低。

  心脏指数:为每平方米表面积心排血量。正常值为每平方米2.6~4.0L/min。心衰时减低。

  射血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为反映心肌泵功能较敏感指标。

  射血分数(EF)=(舒张末期容量-收缩末期容量)/舒张末期容量

  (8)中心静脉压测定

  可从静脉插管到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近心端静脉中测压,正常值0.588-0.981kPa(6-10cmH2O),当中心静脉压<0.49kPa(5cmH2O),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0.981-1.18kPa(10-12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补液过多、过快。

  (9)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测定

  该项为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经皮穿刺,采用顶端带气囊的漂浮导管(Swan-Ganz气囊导管),送至右心房后,即向气囊内充入二氧化碳或过滤空气,使气囊膨胀,则导管顶端气囊漂浮于血中,受血流推动前进,漂浮到肺动脉并嵌入肺小动脉终末支,进行测压。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相鉴别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有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症状,但心脏不扩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正常,以此与小儿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相鉴别;

  2.与重症支气和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相鉴别

  患儿有呼吸困难、呼吸及脉搏增快等体征。与心力衰竭相似,但其心脏不扩大,肝脏边缘并不圆钝。

  3.与先天性心脏病相鉴别

  因患儿缺氧,常出现呼吸增快、烦躁、青紫加重及心率加快等体征,但无如肝脏肿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

  4.与肝病或肾病引起腹水相鉴别

  应与右心衰竭鉴别。不同疾病引起的腹水常表现出不同的伴随症状,如发热、黄疸、贫血、肝脾脏肿大、心力衰竭等症状和体征。肝病引起腹水常伴腹壁静脉及食道静脉曲张,颈静脉怒张及肺淤血表现不明显,心音及心率正常。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可助诊断。

  5.与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积液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相鉴别

  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均可引起静脉回流受阻,发生静脉瘀积,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搏出量下降,发生心包堵塞症,症状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相似,但其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方法均不同,故不属于真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此病腹水常较突出,但呼吸困难不明显,肺循环淤血轻。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可助诊断。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1.预防:

   (1)感染、劳累和精神激动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应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对有些病例应长期应用洋地黄维持量以防止发生心力衰竭。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率,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栓塞;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饮食宜低脂、低盐,重度慢性心衰患者应限制入水量,每天称体重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中成药

  1.止嗽扫痰丸

  功能主治:降气定喘,止咳祛痰。适于本病属痰饮内蕴,心肺脉络痹阻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g,3~6岁每服2g,6~9岁每服3g,9岁以上每服4g,每日3次;

  2.活心丸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益气强心。用于本病属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3.东北双参补膏

  功能益气生津。适用于本病属气虚津伤者。1~3岁每服5g,3~6岁每服10g,6~9岁每服15g,每日3次。

  4.桂附地黄丸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本病属肾阳衰微,命火不足者。

  用法用量: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5.复方丹参注射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本病属气滞血瘀,胸阳不宣者。

  用法用量:6岁以下每次2ml,6岁以上每次4ml,加入10%葡糖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辩证方剂

  该病属急症,治疗抢救应及时果断,辨证准确。一般本病初起治宜清热化痰,益气养心。后期见心肾阳虚时,治宜温阳利水。出现阳气虚脱,阴阳离绝之变时,则应急以回阳固脱。

  1.气阴两虚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剂加减: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白芍各12g,炙甘草、生地、阿胶各10g,桂枝、五味子各6g。低热不退加龟版、地骨皮;眠差梦多加夜交藤、远志、酸枣仁。

  2.心肺气虚

  功能主治:益肺养心,补气扶正。

  方剂加减:养心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生地各12g,茯神、远志、柏子仁各10g,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各6g。咳嗽喘促加桑白皮、车前子;唇舌紫暗加丹参、赤芍、益母草。

  3.阳虚水泛

  功能主治:温肾补心,温阳利水。

  方剂加减:真武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茯苓、白芍、白术各10g,附子、桂枝、甘草各3g。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汗出肢冷、喘不得卧加黑锡丹。

  4.阳气虚脱

  功能主治:回阳固脱,益气复脉。

  方剂加减:参附汤加味。人参、附子各3g,干姜、生龙骨、生牡蛎各10g,五味子、山萸肉、茯神各12g。昏厥谵妄加胆南星、菖蒲;烦躁不安加远志、夜交藤。

  5.痰热壅肺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泻肺行水。

  方剂组成: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生石膏20g,葶苈子、全瓜蒌、鱼腥草、车前子各10g,杏仁、天竺黄、麻黄各6g。身热重加连翘、黄芩;咳逆胸闷加桑白皮、丹参。

  三、专方验方

  1.强心验方

  方剂组成:洋金花、人参、附子、肉桂、麝香、鹿茸、田三七、蟾蜍等。随证加减,调整用量。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

  2.治疗心衰方剂

  方剂组成:人参、附子、白术、橘皮、当归各9g,黄芪12g,炙甘草6g。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本病心气不足者。

  3.抗心衰方剂

  方剂组成:赤芍、川芎、丹参、鸡血藤、泽兰各15g,党参、益母草、麦冬各25g,附皮各10~15g。

  制法:水煎服,每日1/2~1剂。适用于右心衰竭。

  4.心衰合剂

  方剂组成:葶苈子、桑白皮、生黄芪、车前子、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麦冬各15g,五味子、全当归各10g。

  制法:水煎服,重症每日服1~2剂,分4次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1/2~1剂。

  四、推拿和针灸疗法

  1.推拿法

  推攒竹,揉百会,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推揉膻中,揉五指节。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2.针灸法

  (1)体针:主穴取内关、神门、间使、巨阙等。痰热上扰加尺泽、丰隆、膻中;心血不足加脾俞、足三里;水饮内停加三焦俞、气海等穴位。每次取4~5穴,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可开始下1疗程。

  (2)耳针:取穴心、皮质下、交感、神门、肺、肾等。每次取2~3穴,毫针浅刺,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有:正性肌力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以联合应用为佳。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卧床休息,保持半卧位可减轻呼吸困难,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是极重要的治疗措施。应采取各种办法避免烦躁哭闹,解除紧张心情,必要时用镇静剂。可口服苯巴比妥或注射苯巴比妥钠等镇静药,必要时用吗啡0.1~0.2mg/(kg·次),作皮下注射,最大量不超过10mg;

  2.饮食:少量多餐,给予容易消化及富于营养的食物。低盐饮食,应限制盐量,一般每天饮食中的钠量应减至0.5~1g;

  3.限制入液量:静脉每日总液量应控制在60~80ml/kg,匀速补充;

  4.吸氧:对气急和紫绀病儿及时吸氧;

  5.应保持大便通畅;

  6.并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二、病因治疗。

  1.洋地黄类药物

  (1)作用机理

  洋地黄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搏量增加,心室排空完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下降,从而静脉充血症状减轻。洋地黄可使在体和离本、正常和衰竭的心脏增加收缩力,

  洋地黄的次要作用是减慢心率,一方面因心肌收缩力加强,使静脉压下降,因而反射性代偿性心动过速消除,使窦性心律减慢;另方面洋地黄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使房室结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因此对心房颤动心室率快的病例,心室率下降明显。

  洋地黄类药物有使正常人周围阻力血管张力增加的趋势,从而导致整个周围阻力增加,使心脏的后负荷加剧,所以正常人服洋地黄固然心脏收缩力增加,但由于后荷亦同时加剧,因而心搏量并不增加甚或下降。与此相反,未经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交感神经的张力增加,周围阻力最初是高的,但用洋地黄有效的治疗后,使心力衰竭改善,可能导致周围阻力不变或下降。

  心力衰竭时使用洋地黄可发生利尿作用,其主要原因为心搏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多,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

  (2)常用药物和用法

  洋地黄类药物的选择,视病情轻重缓急而定,儿科多用地高辛,其饱和量为2个月以下或2岁以上患者30μg/Kg。在一般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采用每日维持量疗法,口服地高辛,新生儿8~10μg/kg,婴幼儿10~15μg/kg,学龄儿8~10μg/kg,分2次服。

  病情较重者,口服地高辛首次量为洋地黄化量为1/2,余量分2次,6小时服1次。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病情危急或昏迷、呕吐不能进食者,可注射作用迅速的洋地黄制剂,1次由静脉注入地高辛化量的1/2,余1/2分2次,每隔4~6小时1次。如需要维持疗效,可于末次用药12小时后口服地高辛维持量。由于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略长,故用量应较地高辛减少1/4~1/5。

  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血浓度调整用量,以免发生中毒。地高辛有效血清浓度为1~3ng/ml。

  2.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常用于紧急情况,尤其心力衰竭伴有低血压时,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症时。

  (1)多巴胺

  作用机理:直接作用于心肌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肠系膜、脑及冠状血管扩张。用药后心脏指数增加,周围血管阻抗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增加而有利尿作用。

  多巴胺的作用与剂量相关,小剂量2~5μ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尿量增加;中等量5~10μg/(kg·min),兴奋β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同时扩张肾血管,尿量增加;大剂量>μg/(kg·min),兴奋α受本,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用量开始宜小,约1~2μg/(kg·min),其后逐渐加大,可达2~10μg/(kg·min)。

  剂量每分钟5~15μg/kg,静脉滴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及肾血流量。急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以及少尿者尤为适用。也可选用多巴酚丁胺,剂量每分钟0.5~20μg/Kg。静脉滴注。或可二药联合应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压。

  (2)多巴酚丁胺

  为新合成的多巴胺侧链诱导体,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肌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静滴开始时为2~5μg/(kg·min),逐渐增加至10~15μg/(kg·min)。也可与多巴胺联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压。

  (3)肾上腺素

  可提高心脏指数及血压,用量0.05~1.0μg/(kg·min),静滴。上述药物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应持续静滴。静注1~2分钟起效,10~15分达高峰,停药10~15分作用消失。

  (3)异丙肾上腺素

  有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但有使心率加愉及血压降低之弊。用量为0.05~0.5μg/(kg·min),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易致快速心律失常,多用于心动过缓者。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静脉注射氨力农,用于急性心衰的短期治疗。首次负荷量0.5~1mg/kg,5~10分钟缓慢注入。继以每分钟5~10μg/Kg静脉滴注维持,连用7~10天。也可选用米力农,口服每日1mg/kg,分3~4次,静脉注射首次剂量25μg/kg,10分钟后以每分钟0.25~0.5μg/kg静脉滴注,维持24~48小时,或于停药16小时后改口服。

  3.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可改善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增加心搏量,其主要原理是扩张动脉阻力血管及静脉容量血管,减轻心脏的负荷,以减轻后负荷为主。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硝酸甘油:能扩张静脉,减轻前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0.1~10μg/kg;

  (2)酚妥拉明:扩张动脉,减轻后负荷。剂量为每次0.3~0.5mg/kg,溶于10%葡萄糖液10~20ml,在15分钟左右缓慢静注,必要时隔0.5~1小时可重复使用。每次最大用量<10mg;

  (3)硝普钠:可扩张动静脉,减轻前后负荷。静脉点滴剂量每分钟1~8μg/kg。

  (4)哌唑嗪: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使小动脉及静脉扩张,可减轻心脏负荷,以减轻后负荷为主。口服后作用可持续4~6小时,用量首剂5μg/(kg·次),每6小时1次。病人服用首剂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以后服用首剂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以后服用则无此反应。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代偿作用。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从而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后负荷降低;再则醛固酮生成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前负荷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

  (1)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搏通)

  主要作用是能减轻前后负荷,增加缓激肽水平,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

  剂量:新生儿每次0.1mg/kg开始,日2~3次。开始量宜小,并应监测血压,以后渐加量,逐步加大至1mg/kg,6~8小时1次;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每日0.3~6mg/kg,分3次;青少年每次6.25~12.5mg开始,逐步加至每次50~70mg。大多数患者能耐受,副作用较少见。副作用有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味觉异常、口腔溃疡、皮疹、发热、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原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者,易发生严重心动过缓。

  (2)依那普利(乙丙脯氨酸)

  口服开始剂量每日0.1mg/kg,分2次,逐渐增至0.5mg/(kg·d)。曾报道依那普利治疗严重心衰婴儿8例,年龄4天~12周,其中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心肌炎各1例。经治疗2周后,除心骨炎1例外,余7例心衰均明显好转,低钠血症恢复,血尿素下降。首剂用药后血压下降均<1.3kPa(10mmHg)。平均剂量为0.26mg/(kg·d)〔0.12~0.43mg/(kg·d)〕。

  (3)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可与地高辛,利尿剂联合应用。临床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变和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均有效。

  5.心肌代谢赋活药的应用

  1.1,6-二磷酸果糖(FDP):剂量每次0.7~1.6ml/kg(75mg/ml),最大量每次<2.5ml/kg,输注速度为每分钟10ml。7~10天为一疗程。

  2.辅酶Q10:剂量每次l2.5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应一3个月。

  3.极化液及能量全剂:极化液(10%葡萄糖10ml中,加10%氯化力争上游3ml和普通胰岛素4U)及能量保剂(辅酶A50mg、三磷酸腺苷20mg和细胞色素X30mg)可改善心肌代谢,作为辅助治疗。

  6.利尿剂

  使用利尿剂以减轻前负荷,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应用一般治疗及洋地黄类药后心力衰竭仍未控制时,或对严重浮肿、急性肺水肿的病例,应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同时兼用利尿剂。强效利尿剂产生利尿作用,减少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充盈压,使肺毛细血管楔压下降,减轻前负荷。

  静脉注射后10~20分钟开始显效,2小时作用达高峰,可维持6~8小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采用噻嗪类与保钾剂尿剂联合使用,采用间歇疗法以维持疗效,服药4天,停药3天,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患者可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加用安体舒通可使增高的醛固酮降低,增加尿量。浮肿严重及顽固性心力衰竭者,也可用利尿酸或速尿。长期使用任何利尿剂易致电解质失衡,应密切注意。

  7.其他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强心、抗醛固酮、对抗抗剂尿素的作用,直接作用于肾脏抑制钠离子回吸收,对急性左心衰竭及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有肯定疗效。采用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5~10mg/(kg·d),溶于5%葡萄糖液缓慢静滴,短期应用,心衰控制即应停药。

  (2)病因治疗。

  若有急性风湿热需用抗风湿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阿司匹林。部分先天性心脏开门见山可施行手术。高原性心脏病病程迁延者,经过治疗使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转往平原地区。缺乏维生素B1时,应输血或供应大量的维生素B1。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有一些潜在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血压下降,血栓形成,栓塞,心原性肝硬化,低血钾,失盐性低钠综合症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多与使用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药物副作用等药物治疗有关。

  (1)洋地黄制剂: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小儿洋地黄中毒最常见的表现为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过早搏动,快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其次为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较少见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头晕,色视等。未成熟儿及初生2周内的新生儿,并用利尿剂于洋地黄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表现为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高钙、严重弥漫性心肌损害。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洋地黄制剂达到疗效的主要指标是:心率减慢、肝缩小、气促改善,安静、胃纳好转、尿量增加。

  (2)血管扩张剂: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血压下降,其次是心悸、头痛、恶心。在用药前应测量血压、心率、用药过程中应监测复查,酌情调节滴速,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师做好处理。应用硝普钠治疗时要严格掌握剂量,使用监护仪专人监测血压改变。同时输液瓶、管要用黑布包裹避光。

  (3)利尿剂:使用碱性利尿剂易引起低血钾,要警惕在与洋地黄制剂并用时易出现洋地黄中毒反应。长期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有无精神萎靡、乏力、腹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低血钾的临床表现,必要时可查心电图和血钾,以便确诊,用药期间应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桔类,绿叶蔬菜等。

  (4)防止继发感染 由于体循环及肺循环瘀血,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应视病情而定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和身体的清洁卫生,长期卧床及有水肿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室居住,避免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小儿偏头痛 下一篇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