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儿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又叫小儿急性肾衰,小儿肾衰;属儿科类疾病;常发于腰部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使肾单位调节功能急剧减退,不能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导致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综合症者,统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常见的临床综合症。ARF按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种。按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少尿型与非少尿型以及高分解型。   小儿ARF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救治,肾功能可逆转至正常,否则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发病原因

  APF按病因可分为肾性(约占40%)、肾前性(约占55%)和肾后性(约占5%)。

  1.肾性

  原因:因患有下述病症,使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

  ①肾小球、小管间质或血管炎症

  ②低灌注或肾毒性物质损害导致小管细胞损害,即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③血栓形成导致栓塞性肾血管阻塞或血管运动性肾病(vasomotor nephropathy)

  (1)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或)血管炎: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急性弥漫性狼疮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均可引起。

  (2)急性肾小管坏死:

  ①肾毒性物质损伤:

  以下物质可引起肾小管中毒坏死:

  A.内源性:如溶血,横纹肌溶解,草酸盐,尿酸,浆细胞病恶病质(如骨髓瘤)。

  B.外源性:

  生物毒素:如蛇毒、蝎毒、蜂毒、生鱼胆、毒蕈等。

  试剂:有机溶剂(如乙醇、四氯化碳),重金属类(如汞、铅、砷、铋等),X线造影剂,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化疗制剂(如顺铂、氨甲蝶呤、丝裂霉素)。

  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等。

  杀虫剂、杀真菌剂。

  ②急性肾缺血:如烧伤、创伤、大手术、大出血及严重失盐、脱水,急性肌红蛋白尿,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造成肾脏缺血、缺氧,使急性肾小管坏死。

  (3)急性间质性肾炎: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等)或感染变态反应,药物变态反应(如青霉素族,磺胺药,止痛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均可引起。

  (4)急性肾实质坏死:急性肾髓质坏死及急性肾皮质坏死。

  (5)肾血管疾患:过敏性血管炎,坏死性血管炎,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恶性高血压,双侧肾静脉血栓形成,败血症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6)其他: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等。

  2.肾前性

  原因:各种原因引起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肾脏严重缺血、肾小球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

  (1)肾脏自身调节紊乱: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的应用。

  (2)全身性血管扩张:过敏反应,使用降压药,败血症和扩血管药物过量。

  (3)低血容量:如大出血,胃肠道失液(如腹泻、呕吐、胃肠减压),肾脏失液(如渗透性利尿、利尿剂、肾上腺功能不全),皮肤丢失(如烧伤、大量出汗),第三间隙失液(如胰腺炎、腹膜炎、大面积损伤伴挤压伤)。

  (4)心输出量降低: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巨大的肺梗死。

  (5)全身性或肾血管收缩:麻醉,大手术,α肾上腺素能激动药或高剂量多巴胺,肝肾综合症。

  特点:肾脏本身无器质损害,消除病因后肾功能可恢复。

  3.肾后性

  原因:肾以下尿路梗阻,使肾盂积水,肾间质压力升高,肾实质因此受挤压而损害。长时间的尿路梗阻造成反射性使肾血管收缩,肾脏发生缺血性损害。

  (1)膀胱颈梗阻:结石,神经源性膀胱,癌瘤,血块。

  (2)输尿管梗阻:结石,输尿管先天狭窄,肿瘤压迫,血块或坏死肾组织(乳头)脱落,腹膜后纤维化。

  (3)尿道梗阻:先天性瓣膜,尿道狭窄,骑跨伤,包茎,尿道损伤。

  (二)发病机制

  肾小球滤过率(GFR)减低达正常水平50%以下,血清肌酐很快升高>176µmol/L(2.0mg/dl),血尿素氮(BUN)同时升高,并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出现急性尿毒症症状。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不仅复杂,而且不同情况的机制又不一样。

  目前关于肾缺血、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

  (1)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急性肾衰发生的重要机制,这些改变包括:

  ①血管内凝血

  ②肾血流量急剧减少。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④肾小球小动脉收缩:可由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交感神经、氧自由基及其他(如儿茶酚胺、抗利尿激素(ADH)、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引起。

  ⑤肾小球超滤系数(kf)降低。

  (2)急性肾小管损害学说:

  ①肾小管阻塞学说:各种管型阻塞,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上皮受损肿胀,均可填塞肾小管,引起少尿、无尿。

  ②肾小管反漏学说:肾小管腔内液漏入间质,压迫毛细血管,使肾血流减少,导致少尿或无尿。

  ③髓襻升支厚壁段(mTAL)与近端直小管(S3)缺血缺氧时更易于损伤,通过球管反馈使肾实质缺血而进一步加重损伤。

  (3)细胞学机制:

  ①TP耗竭通过:通过增高细胞内游离钙等途径改变细胞骨架,损伤细胞。ATP耗竭是ATN发病的中心环节。

  ②细胞凋亡的作用:发生ARF病过程中出现两次凋亡,分别在肾损伤后及恢复期。因此细胞凋亡在ARF的发生与恢复中均起重要作用。

  ③肾小管结构与功能异常:各种因素使细胞结构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和细胞-基质的黏附作用丧失,加上形成的各种管型等因素,使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④生长因子的作用:发生ARF时,反应性基因c-fos、egr-1表达上调,表皮生长因子及胰岛血糖素等表达升高,促进细胞再生、组织修复。

  ⑤血管活性物质作用:内皮素等系统释放的物质收缩肾血管并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临床表现】

  1.高分解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主要为血生化改变:组织分解极为旺盛,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及血钾(K)迅速上升,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迅速下降。

  血Cr每天上升>176µmol/L,血BUN每天升高>14.3mmol/L,血K 每天上升>1.0mmol/L。

  2.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可分为少尿期、利尿期、恢复期。对于小儿,各期间分界不明显。

  (1)少尿期:

  一般急性肾功能衰竭均有,特别在急性肾小管坏死。可持续10~14天左右。

  ①少尿:

  标准:新生儿期尿量<1ml/(kg·h),婴幼儿<200ml/d,学龄前期<300ml/d,学龄期<400ml/d。

  无尿:尿量<50ml/d。

  ②水钠潴留:

  钠离子潴留细胞外,引起组织水肿,体重异常增加。

  表现为全身性水肿,血压升高,并发有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③氮质血症:

  由于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和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血BUN、Cr增高。

  毒素积蓄引起的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厌食、恶心、呕吐、呕血、烦躁、嗜睡、贫血等。

  ④电解质紊乱:

  高磷及低钙血症:手足搐搦、惊厥等。

  高钾血症:胸闷、憋气、嗜睡、烦躁、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心率缓慢、心律不齐,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心电图(ECG)T波高尖、QRS波增宽等。

  低钠血症:反应差、表情淡漠、恶心呕吐,甚至抽搐等。

  ⑤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疲乏、嗜睡、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呼吸深大,甚至昏迷、休克等。

  ⑥内分泌及代谢改变

  (2)利尿期:

  尿量>2500ml/m2,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增加后数天,血BUN及Cr开始下降,毒物积蓄有些缓解,各系统症状减轻。

  在多尿期易出现脱水及低血钾(血清钾浓度低于3.7mEq/L)、低血钠(血清钠<135mmol/L)。

  (3)恢复期:

  随着尿量渐恢复正常,血BUN、Cr逐渐正常,肾小管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亦逐步恢复。

  但偶见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形成慢性肾功能不全。

  2.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无少尿表现,每天平均尿量>1000ml。多继发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造影剂造成肾损害。

  【诊断】

  中华儿科学会肾脏学组1993年拟定ARF的诊断标准为:

  1.诊断依据

  (1)尿量显著减少: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无尿量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2)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Scr增加>44~88µmol/L或BUN增加>3.57~7.5mmol/L,有条件时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

  (3)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2.临床分期

  (1)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2)利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3)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

  3.肾前性与肾性肾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1)肉眼检查:

  肾脏增大而质软,剖开肾脏可见髓质呈暗红色,皮质因缺血而苍白。

  (2)显微镜检查:

  急性肾衰由于病因的不同,病理改变也不同

  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病变限于近端小管,呈局灶性分布,坏死的肾小管基膜完整,小管上皮再生良好。

  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病变可涉及各段肾小管,呈弥漫性分布,坏死的小管基底膜断裂,上皮细胞再生较差。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B型超声波检查:

  可观察肾脏大小,同时看有无肾盂积水及肾脏结石。若肾脏大小正常,但有明显肾盂积水,则强烈提示肾后性病因。

  2.血生化测定:

  少尿期:改变最为明显。可见尿素氮、肌酐明显上升,碳酸氢根明显下降。多出现高钾及低钠的电解质紊乱,也可出现低钙和高磷。

  多尿期早期:多有明显的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低钾或高钠,其他血电解质常也异常改变。

  3.血常规:

  常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轻度降低。偶见血小板降低。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4.尿常规:

  常见尿比重减低和蛋白尿。沉渣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及管型。

  肾前性APF:主要变现在早期尿比重常偏高,但尿沉渣镜检及尿蛋白定性正常。

  肾性因APF:常有明显的蛋白尿及沉渣镜检的异常。

  5.腹部x线平片:

  观察肾脏大小,并看是否有阳性结石。

  6.肾穿刺:

  适用于肾性APF。

  7.核素检查(SPECT)

  有助于发现肾血管性病变(栓塞)所致和梗阻所致肾后性ARF。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中重度脱水:

  有明显体液丢失、入量不足,且脱水体征与少尿程度大致平行。血尿素氮多正常或仅轻度升高,血钾多偏低,尿常规正常,尿比重偏高。易并发血压下降及末梢循环衰竭。

  通过补液治疗后,病情好转,尿量也会增多。

  3.尿潴留:

  发生在急性脊髓炎或大剂量应用阿托品类药物之后。

  可扪及充盈的膀胱,膀胱区叩浊,按压膀胱常有尿液溢出,结合原发病及用药历史,诊断不难,导尿或膀胱穿刺可明确诊断。

  2.感染中毒性休克:

  发生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或其他重症感染。

  血尿素氮及肌酐多无明显改变。尿常规正常,尿比重偏高。快速扩充血容量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症状会改善,尿量增加。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主要的治疗是使病儿能度过肾衰期,使少尿引起的内环境紊乱减至最小程度,争取肾脏病变的恢复。

  1、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1)先区分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少尿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所引起的少尿。

  肾小管坏死:尿稀释(尿渗透压代于350mmol/L,,尿钠常高于40mmol/L),尿钠分值常高于1%。

  血容量不足:尿浓缩(尿渗透压高于500mmmol/L,尿钠常低于20mmol/L),尿钠分值常少于1%。

  (2)如只是血容量降低,无失血和低蛋白,则不需胶体扩容。可先静脉注入等渗盐水20ml/kg30分钟以上。若患者2小时内无尿,须插导尿管测定膀胱尿量测中心静脉压。

  (3)体液已补足者须考虑用利尿剂。利尿剂可使肾小管功能的改变,加速尿流,促进少尿患者排尿,可缓解高钾血症及体内水滞留。

  先以4mg/min静脉滴注速尿2mg/kg,若没效果,再给第2次10mg/kg。尿量仍不增加的,静脉注射甘露醇0.5g/kg。即使无效,不宜再用甘露醇,避免中毒。

  无高血压的患者,可联合用多巴胺5μg/(kg·min),与利尿剂共同作用,增加肾皮质血流。

  (4)补足血容量或给利尿剂后仍无适量尿液排出则应严格限制摄入液量。限液量视体液情况决定。

  ①体内有水滞留者,应完全限制液体入量,从而减轻已被扩充的血容量。一般用不含电解质的10%~30%葡萄糖液,经最慢速度的输液泵来维持血管内容量,也可根据电解质平衡来改进输液内容。

  ②除体内滞留水分过多外,肾外液体丢失如失血、胃肠道异常丢失(呕吐、腹泻)应予补充。

  ③患者少尿或无尿而血容量正常,则液体入量限于不显性水丢失量〔400ml/(m2·24h)或1ml/(kg·h)〕加该日排出尿量。

  2、纠正酸中毒

  严重酸中毒(血清碳酸氢盐<8mmol/L,动脉pH<7.15)可增加心肌易激惹性,故须进行处理。

  可先经静脉滴注碳氢盐,使动脉pH上升至pH7.2(约合血清硫酸氢盐12mmol/L),矫正部分酸中毒。矫正公式:NaHCO2的需要量(mmol)=0.3×体重(kg)×〔12-血清碳酸氢盐(mmol/L)〕。

  当血清磷及钙正常后,再口服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液矫正酸中毒。

  需注意迅速矫正酸中毒,将造成游离钙浓度降低而发生抽搐。

  3、高血钾症的处理

  ⑴当血清钾上升至5.5mmol/L时,给患者的液体须含高浓度葡萄糖,并给降钾树脂1g/kg,口服或保留灌肠。每2小时可重复1次,使用频数注意不应使钠有超负荷的危险。

  机制:可在肠道内产生离子交换作用,吸收钾后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钾。

  钠式树脂的优点:加重中毒,可摄取肠道内的铵离子,可减少尿素的合成。

  若加入2ml/kg的70%山梨醇,形成混悬液口服,效果好。山梨醇引起渗透性腹泻,可引起水及电解质的丢失,与降钾树脂共同促进电解质和水经胃肠道排出。若用于灌肠,宜用10mg/kg的20%山梨醇。

  ⑵血清钾上升到7mmol/L以上,采用下列方法配合降钾树脂进行治疗。

  ①静脉注入5%碳酸氢钠3mmol/kg,注射过程中应避免高血压、容量扩张及抽搐等。

  ②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0.5mg/kg,缓慢滴入。期间要严密监测心率,如每分钟下降20次,须停止输液直至心率恢复至输液前的速度。

  机制:可拮抗由钾所引起的心肌易激惹性。

  ③使用50%葡萄糖1mg/kg与胰岛素(1U胰岛素需供给葡萄糖5g)的混合液,静脉注入1小时以上。同时须密切监测,避免发生低血糖症。

  机制:使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④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喷雾。

  经过上述紧急处理,高血钾持续不降,须作透析治疗。

  4、低钠血症

  如果患者血清钠降至120mmol/L以下,并无脱水须限制入量,需要静脉滴入高张(3%)氯化钠,使血清钠提高到125mmol/L。公式为:NaCI需要量(mmol)=0.6体重(kg)×〔125-血清钠(mmol/L)〕。

  但给予高张盐水可引起危险性体液的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高血压。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须考虑透析疗法。

  5、低钙血症

  除发生手足搐搦的患儿外,可用降低血清磷的方法。口服与磷酸盐结合的碳酸钙抗酸剂,增加粪便内磷酸盐的排出。

  6、高血压

  应当限制盐及水。

  不严重高血压:通过限制盐、水量、速尿控制细胞外液量扩张。可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

  严重高血压:可用低压唑(氯苯甲噻二嗪,diazoxide),以5mg/kg(单次极量300mg)的剂量在10秒种内静脉注入,通常在10~20分钟常显现效果。若效果不够理想,可在第1次注药后30分钟可再重复一次,或迅速舌下含服心痛定(硝苯吡啶0.25~0.5mg/kg)。

  高血压危象:可持续静脉滴注柳胺苄心定(labetolol)或普钠。

  7、胃肠道出血

  (1)经静脉给甲氰咪胍(西咪替丁)5~10mg/(kg·12h)。

  (2)采用碳酸钙抗酸剂预防,同时有降低血清磷的效果。

  8、其它

  (1)贫血:

  急性肾衰时有急性出血、溶血性贫血或持续肾衰,血色素下降至70g/L则须输血。

  体液过多的患者,缓慢(4~6小时)输入新鲜血(减少钾入量),10ml/kg可减少体液扩张。如有严重体液潴留,则须在透析过程中矫正贫血。

  (2)抽搐:

  由于引发的病因有很多,治疗须针对原发病变。一般抗惊厥药物如水化氯醛、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在尿毒症患者疗效差。安定对控制抽搐有效。

  (3)急性肾衰透析疗法

  指征:高血压,电解质失调尤以高钾血症,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体液潴留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4)绝大多数原来健康或营养情况良好的患儿突然发生急性肾衰时,最初应只摄取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饮食,须限纳、钾及水量。如肾衰持续7天左右须考虑经口饮食及经胃肠道外补充必需的氨基酸。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肾功能恢复的预后与引起急性肾衰的原发因素有关:

  肾前因素中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或尿酸性肾病一般肾功能易恢复,以急性肾小球肾炎预后最好。

  多数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双侧肾静脉栓塞或双侧肾皮质坏死所致肾衰的肾功能不易恢复。

  非少尿性急性肾衰预后,较少尿或无尿好。

  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尤其合并泌尿系畸形或先天心脏病者;学龄儿童中以急进性肾炎预后最差。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1)感染:合并感染

  (2)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高血压、心律不齐及因容量过多引发的充血性心衰

  (3)水肿:胸腔积液,腹水,脑水肿,容量过多引发的肺水肿,

  (4)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钙、低钠血症

  (5)其他:因胃炎或应激性溃疡有胃肠道出血,抽风、昏迷及行为改变。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下一篇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