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中医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小儿流涎症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小儿流涎症,又叫滞颐;属中医科类疾病;常发于口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流涎症是指小儿唾液过多而引起口涎外流的一种常见症状。早期推拿治疗,效果良好。

小儿流涎症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是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若小儿脾胃湿热,致廉泉不能制约,故涎液自流而稠粘,甚则口角赤烂;或因小儿脾胃虚寒,不能收摄其津液,以致口角流涎清稀,大便溏薄,面白唇淡。

小儿流涎症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临床表现]

  (1)脾胃湿热:流涎粘稠,口气臭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或热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2)脾气虚弱:流涎清稀,口淡无味,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懒言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小儿流涎症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需要区别正常新生儿生理性流口水:

  宝宝4~5个月时,饮食中含淀粉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刺激唾液腺,唾液分泌明显增加。此时的宝宝,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只要口水多了就会流出口外。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吮吸指头、橡皮奶嘴等,这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6~7个月乳牙初萌刺激牙龈上的神经,口水增多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从而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经,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

小儿流涎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的:改善症状,达到治愈。

  (1)脾胃湿热

  治法:清脾胃湿热。

  处方: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天河水、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揉总筋、摩腹(泻法)。

  (2)脾气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摄升提。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八卦、推三关、摩腹(补法)、揉足三里、揉百会、捏脊。 每日1次,3~6次为一疗程。

小儿流涎症的护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1.注意护理好口腔周围的皮肤,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洗两遍。让脸部、颈部保持干爽,避免患上湿疹。

  2.如果皮肤已经出疹子或糜烂,最好去医院诊治。在皮肤发炎期间,更应该保持皮肤的整洁、清爽,并依症状治疗。如果局部需要涂抹抗生素或止痒的药膏,擦药的时间最好在睡前,以免不慎吃入口中,影响健康。

小儿流涎症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面黄肌瘦,少言懒语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小儿流感病毒肺炎 下一篇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