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脑外科    急诊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属脑外科、急诊科类疾病;常发于头部、其他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外伤第4天至3周内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硬膜外血肿为亚急性硬膜外血肿,CT应用以后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现率明显增加,但应与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诊断。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发病原因

  硬膜外受到较轻的外伤暴力时,存在颅底骨折脑脊液漏者,因颅内压明显低于正常,使血肿变大形成亚急性硬膜外血肿。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因外伤产生假性动脉瘤破裂也是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

  外伤着力点处轻微线形骨折,致局部轻微渗血,逐渐形成血肿;亦可无骨折,在受伤的瞬间颅骨轻微变形,后靠其弹性迅速复原,但已造成颅骨与硬膜剥离,使颅骨内面与硬膜表面微小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增大。因血肿形成缓慢,颅内压可通过降低脑脊液分泌量、减少颅内血液循环总量进行代偿,出现的临床症状较慢且相对较轻。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一血凝块,一般在第6~9天即出现机化,逐渐在硬膜面形成一层肉芽组织,血肿出现钙化现象是慢性血肿的标志,较大的血肿CT可显示其包膜及其中心液化。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因其从事生产劳动及其他户外活动多,且其硬脑膜与颅骨连接没有妇女、儿童及老人紧密,好发于额、顶、颞后及枕部。因颅内压增高缓慢,可长时间出现颅内压慢性增高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逐渐加重,延误诊治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明确的外伤史,X线平片见到骨折,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个别外伤史不明确者要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及时的CT、MRI可以确诊。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CT扫描 表现为稍高、等或低密度区呈梭形,增强CT扫描可有血肿内缘的包膜强化,有助于等密度血肿的诊断。

  2.MRI 硬膜外血肿在亚急性期与慢性期T1、T2加权图像均为高信号。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需要与急性硬膜外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根据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以及影响学表现可以做出鉴别。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食疗方:

  1)川芎糖茶:川芎6克、茶叶6克、红糖适量,水煎川芎,取滚沸药汁沏茶,并调入红糖,代茶饮。

  2)豆鼓黄酒汤:豆鼓15克加水 l小碗,煎煮30分钟,再加入洗净的葱须30克,继续煎煮50分钟,最后加黄酒50毫升,出锅,趁热顿服。

  3)葛粉30克,白糖适量。取葛根若干,洗净后粉碎,水洗数次,去渣,沉淀后倒去上面清水,将沉淀物晒干,研成细粉,即成葛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治疗

  对已经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CT显示血肿壁厚,有增强及钙化者,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内侧壁应从周边缓慢地剥离,仔细止血,血肿清除后硬膜悬吊,外置橡皮条引流,骨瓣完整保留。部分亚急性期血肿液化良好,可行穿刺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治疗。个别症状轻微、意识清除、血肿量低于30ml患者,可应用非手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并动态CT监测,多数30~45天可完全吸收。

  (二)预后

  如患者处理及时得当,多预后良好且无后遗症。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护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特殊。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可能并发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或者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的假性动脉瘤。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下一篇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