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传染科    急诊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1]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异尖线虫病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异尖线虫病,又叫鲱鱼虫病;属传染科、急诊科类疾病;常发于腹部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是异尖线虫属第三期幼虫寄生在胃肠道引起的疾病。人因生食含活幼虫的海鱼而感染。急性期临床表现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肠道嗜酸性肉芽肿为特征,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   本病多见于日本、欧美等有吃生鱼片的国家,我国尚未见有病例报告,但东南沿海的近海鱼类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率很高。异尖线虫病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病。

异尖线虫病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发病原因

  异尖线虫隶属于蛔目,蛔亚目,异尖科。异尖科有异尖线虫属、伪地新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宫脂线虫属四种致病虫属30多种虫种。可引起人异尖线虫病的主要有6种异尖线虫:简单异尖线虫、典型异尖线虫、抹香鲸异尖线虫、拟地新线虫、对盲囊线虫和宫脂线虫。

  异尖线虫幼虫黄白色,长园筒形,体长1~3cm不等。异尖线虫成虫形似蛔虫,雄虫长为31~90mm;雌虫为63~100 mm。成虫寄生在鲸、海豚、海豹、海狮等海生哺乳动物的胃。虫卵大小50.7μm×53μm,随宿主粪便排入海水中,虫卵孵化并发育成自由生活的第一期幼虫,在海水温度适宜(约10℃)时,一期幼虫脱壳发育为第二期幼虫,长约230μm。当第二期幼虫被海水中甲壳类动物(第1中间宿主)如磷虾等吞食后,即钻入体腔,并在其血腔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形态细长,大小约30mm×1mm,有侧索,在横切面呈Y形。口周围有三个唇(背面一个,腹面两个)和钻齿一个。当海鱼和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含幼虫的甲壳类后,幼虫钻入消化道及其内脏与肌肉组织内寄生。含第三期幼虫的海鱼被海生哺乳动物(终宿主)吞食后,幼虫钻入其胃黏膜内成群生长,发育为雌、雄成虫,交配产卵,完成其生活史。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第三期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亦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但此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一般在2~3周内死亡。异尖线虫对盐、酒精、醋、放射线等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温度的抵抗性极弱,幼虫在加热至60℃即可杀死,-20℃ 2h死亡。

  (二)发病机制

  (1)异尖线虫幼虫具有较强钻刺力,侵入人体后能对人体咽喉、胃或肠黏膜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引起组织病变,但一般反应较轻。(2)多次反复感染后,使机体致敏,一般反应较重而急性。(3)异尖线虫的排泄物、分泌物能够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异尖线虫幼虫的分泌物质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以此破坏宿主组织。

  (三)病理改变

  引起人体组织病变的主要是异尖线虫幼虫,成虫产生很小或甚至不产生病变。主要的病变表现为在幼虫寄生部位形成肉芽肿。胃肠粘膜常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蜂窝组织炎和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从手术摘除胃或肠道的病理组织标本中,可见黏膜下有局限性肿块、出血、糜烂和溃疡,肠壁增厚,可达正常的两三倍,是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的原因。有学者根据组织病变程度,将病理组织分为异物性蜂窝组织炎型、脓肿型、脓肿肉芽型、肉芽肿型等四型。

异尖线虫病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潜伏期一般为2~20h,多数在12h内发病。肠异尖线虫病潜伏期较长,一般在吃鱼片后1~5天发病。

  异尖线虫病可分为胃异尖线虫病、肠异尖线虫病和胃肠外异尖线虫病三种。

  1.胃异尖线虫病 最常见、报告病例最多,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是由于再感染而引起的Arthus型过敏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胃痛、恶心和呕吐,通常在吃了受感染的鱼生后4~6h后发病。慢性型是为初次感染所致的局限性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顽固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和呕吐,可以持续几个星期甚至二年,常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幼虫寄生于胃体部和胃角部占85%以上,常引起胃部充盈缺损和粗大皱襞、胃体变形、胃黏膜轻度渗血及糜烂。胃镜检查、胃液检测可发现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

  2.肠异尖线虫病 病变部位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和直肠等。多发生在食鱼生后1~5d。其表现为下腹部剧痛、恶心、呕吐、腹胀和低热,继而出现腹泻、柏油样黏液便,右下腹和脐周等处有压痛。通过症状诊断较困难,容易和胃溃疡、胃肿瘤、阑尾炎相混淆。在病变组织中发现本幼虫而确诊。有时可伴有荨麻疹等;可出现腹水,呈淡黄色透明血清样液体;白细胞明显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较少有;患者常因肠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肠坏死而手术。

  3.胃肠外异尖线虫病 异尖线虫幼虫在生食海鱼片时直接钻入咽喉部黏膜内,引起食管异尖线虫病,表现为喉咙发痒,恶心或咳嗽、咳痰,常可将幼虫从痰中咳出或呕出。用纤维内镜检查可在食管下段发现有白色虫体,用钳取出而症状缓解。异尖线幼虫还可移行至肝、胰、大网膜、肠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沟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肿和皮下包块,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

  异尖线虫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有无吃生鱼史、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检查来进行确诊。在病变部位检出或发现病原虫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异尖线虫病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常规诊断

  (1)胃镜检查 利用纤维内窥镜对胃部进行检查是诊断胃异尖线虫病最有效的方法。通常可在胃部发现白色透明头部钻入胃黏膜的活幼虫,呈螺旋状或S状盘曲。

  (2)X线钡餐检查 胃异尖线虫的X线征主要呈纵向胃壁皱折肿胀,胃角增宽,呈反抛物线状,胃壁充盈缺损。有时可见幼虫本身呈线形的阴影。肠道钡剂检查中为钡剂的进行呈分节状,患部可见锯状或棍棒状阴影,其上方肠管扩张。

  2.病理组织学检查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时在蜂窝织炎型、脓肿型、脓肿肉芽肿型和肉芽肿型的病变组织内能见虫体、虫体角皮或肌层的切面。

  3.免疫学检查 诊断本病的血清学试验有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异尖线幼虫纯化抗原作皮内试验呈阳性反应。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升高。

  4.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 (PCR)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可以利用核糖体DNA片段的不同进而区分简单异尖线虫、对盲囊线虫和宫脂线虫。

异尖线虫病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应与消化道肿瘤、胃癌、胃息肉、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胃肠炎等鉴别。与肿瘤、癌症、息肉的鉴别可利用胃镜检查或活组织检查来进行,异尖线虫病的胃镜检查可发现有白色虫体,活组织检查有虫体、虫体角皮或肌层的切面。消化道肿瘤、癌症、息肉的胃镜检查有胃部肿块,活组织检查可见细胞异常增生。十二指肠溃疡常有上腹痛,有节律性,多为饥饿和夜间痛,进食后疼痛缓解。胆部疾病除了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外还常出现黄疸,还可以根据呕吐物中有无虫体加以与本病鉴别。肠异尖线虫病压痛范围广但无肌紧张,白细胞明显升高,但很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此可与阑尾炎作鉴别。异尖线虫也可引起肠梗阻、胃肠炎症反应,故有效的鉴定方法是病原学检查。

异尖线虫病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的感染源主要是鱼类,所以避免生吃海鱼片或半熟的鱼片是首要的预防方法,鱼肉要加热熟制后食用。异尖线虫在—20℃冷冻24h后便可全部死亡,所以各种海鱼需在-20℃冷冻24h后才上市能有效地降低人群感染。加强进口鱼类的卫生检验,对海产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受污染的产品进入市场。

异尖线虫病的食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暂无相关资料。

异尖线虫病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驱虫药物治疗。胃或咽喉与食管异尖线虫病应及早做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虫体立即钳出。对肠异尖线虫病采用保守疗法。对于肠异尖线虫,在依靠病史、X线透视和免疫血清学等方法确诊后,也应尽快取出虫体。近报道用阿苯达唑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可在发现或取出虫体困难的情况下使用阿苯达唑治疗。辅以抗感染、抗过敏药物,在抗感染与抗过敏处理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有肠穿孔、腹膜炎或肠梗阻等并发症,立即手术治疗。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如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不佳。

异尖线虫病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幼虫在肠道引起粘膜出现肿块、出血、糜烂和溃疡,肠壁增厚,导致肠穿孔、肠梗阻。当幼虫移行至腹腔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出现腹膜炎。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 下一篇异常γ-球蛋白血症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