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中医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属中医科类疾病;常发于全身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指脊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 小部分留下瘫痪后遗症,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发病后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运动神经,中心区神经细胞坏死,中心区周围炎性浸润、水肿,导致相应周围神经瘫痪。严重者,患儿死于急性期;较轻者,后遗躯干及肢体畸形,故称婴儿瘫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2、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3、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该病病程根据灰质破坏的程度、水肿吸收快慢,临床可分为急性期2周,恢复期3周至2年及后遗症期,各期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任务各异。急性期以抢救生命为主;恢复期采用各种方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瘫痪肌的营养,防止肌萎缩,引起肢体畸形;后遗症期,治疗任务主要为矫正躯干及肢体已形成的畸形,此乃外科治疗的目的。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1、患脊髓灰质炎病史;2、肌肉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骨与关节畸形等体征出现;3、X线片显示畸形所见。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1、必须普遍接种疫苗,常用的有以下2种:

  (1)灭活疫苗(IPV) 优点是安全,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缺点是价格较昂贵,免疫维持时间较短,且需重复注射,肠道不能产生局部免疫能力。

  (2)减毒活疫苗(OPV) 优点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但由于是活病毒,故如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引起瘫痪。

  2、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治疗原则:1、防止畸形、促进肌肉的恢复及适应瘫痪后的康复治疗,不同阶段按不同的重点与要求给予治疗。2、后遗症期(二年后)治疗是继续功能训练,支架保护和选用适当的手术治疗(如软组织手术、肌腱移位元术、骨性手术等)。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基本与先天性、姿态性畸形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为神经源性肌力平衡失调,导致骨质或关节畸形,瘫痪的肌肉为不可逆性病变。而后者则为先天骨质畸形或姿势不正,被动牵拉某些肌功能暂时消失,非神经源性,畸形矫正后,肌功能还可恢复,为可逆性。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常见的瘫痪肌有:胫前、后肌,腓骨长、短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肌等。上肢较少发生,仅以三角肌瘫痪较多见。脊柱周围肌瘫痪者更少见。常见畸形有足部的马蹄内、外翻足、高弓足、仰趾、爪形趾;膝部的膝内、外翻、反屈;髋部屈曲、外展、外旋;上肢外展功能丧失,肘部畸形较少。脊柱以侧凸为主。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脊髓灰质炎 下一篇脊髓神经鞘瘤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