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传染科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类鼻疽的简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类鼻疽,又叫惠特莫尔病,惠特莫尔氏病,斯坦顿病,斯坦顿氏病;属传染科类疾病;常发于全身等部位;该病无传染性且不在医保范围。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类鼻疽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人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虫叮咬等感染发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常见有多种表现类型。有急性败血症者常伴多处化脓性损害,慢性者类似空洞型肺结核表现。如不及时治疗,改病死率甚高。

类鼻疽的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发病原因

  人接触污染的土壤,粪便,尿液或水,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虫叮咬等感染发病。人与人之间未见相互传染。类鼻疽杆菌在污染的土壤或水中生存能力较强,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来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杆菌在其中是一种常居菌,在外环境中生长,不需要任何动物作为它的贮存宿主。以下几种情况均可感染:

  (1) 经皮肤伤口感染: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粪便,尿液或水,是主要传播途径

  (2) 经呼吸道感染:吸入含有病原菌的尘土或气溶胶。

  (3) 经消化道感染: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

  (4) 经吸血蚊虫叮咬感染:本杆菌能在印度客蚤和埃及伊蚊的消化道内繁殖,并保持传染性达50天之久。

  病原体

  类鼻疽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需氧性球状杆菌。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

  类鼻疽杆菌具有几种毒力:一为不耐热的外毒素,包括坏死性毒素与致死性毒素;二为耐热的内毒素及几种组织溶解酶,这些毒力在发病中的真正作用尚不明。

  类鼻疽杆菌有两种主要抗原,一为特异性耐热多糖抗原,另一为与鼻疽杆菌相同的不耐热蛋白质共同抗原;其次还有鞭毛抗原。

类鼻疽的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潜伏期

  一般为3~5天,“潜伏型类鼻疽” 在感染后数月、数年,甚至长达20年后发病。

  临床表现:

  1.隐匿型:无任何症状,偶然在血清学检查或X线时发现感染病症。在流行区成年男性健康人群中阳性率约为6%~20% 。

  2.急性型 最严重类型,约占60%。是由于破损的皮肤感染了病菌,形成皮肤结节,并发淋巴炎。患者常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同时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炎症与脓肿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特别以肺脓肿最为多见,其他尚有腹痛、腹泻、黄疸、肝脾肿大及皮肤脓疱等。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败血症。当菌血症仅累及单个器官时,可发生非弥散性脓毒性感染。预后差,病情发展迅速,常不及治疗而死亡。

  3.亚急性型 病程数星期至数月。多数是急性感染消退后而形成多处化脓性病灶的症状与体征。糖尿病、肾病、结核病、吸毒或酗酒者,这些消耗性疾病也能使亚临床型感染者转为败血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血清中可测出特异性抗体。除了糖尿病等诱因存在时,亚临床型患者一般不会发展为显性类鼻疽。

  4.慢性型 病程达数年。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发生继发性化脓性病灶,溃破后造成瘘管,长期不愈。成为慢性型。典型病例以肺上叶空洞性病变(肺化脓症)为主,常被临床误诊为肺结核病。病人逐渐消瘦衰弱。

  本病的分布有较严格的地区性,患者大多有接触受染史,对于任何不能解释的化脓性疾病(特别是空洞性肺部疾患)或发热性疾病,都应考虑有类鼻疽的可能。

类鼻疽的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 间接血凝、补体结合、放射免疫等血清学试验

  假鼻疽假单胞菌培养(该菌可在大多数实验室的培养基中生长,48~72小时可出结果)以及配对血清的血凝试验,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诊断.

  (1)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只能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实用价值不大。近来将类鼻疽杆菌的外毒素连接于细胞,测其外毒素抗体作为现症感染的标志,提高此试验的临床价值。

  (2)酶联免疫试验:Dharakul在包被抗原方面作了改进,使用DNA片段分子量为30×103、19×103,作抗原和抗抗原IgG和IgM等单克隆方面的提纯,其诊断有效率为85%以下,误诊率和漏诊率均在15%。国内陈光远等对此又作了改进,采用2000bp特异抗原作间接ELISA包被抗原的研究,结果其诊断有效率提高到98%,漏诊率为3.9%,误诊率仅为1%。并认为以前后2次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者为现症感染,下降者为既往感染。

  (3)PCR技术,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等方法,目前较少应用。

  2 细菌学分离或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取患者体液或血液,分离出类鼻疽杆菌培养。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甘油可促进生长。在4%甘油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后变为粗糙型,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

  3 细菌染色

  普通染色常见两极浓染,用感染脏器样品制备的压印片染色时,可见菌体周围有不着色的白圈,即所谓伪荚膜。

  4 血象

  大多有贫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

  5 胸部X线或CT检查

  可示肺炎、肺化脓症(空洞)、化脓性胸膜炎等征象。X线检查常显示遍及全肺的、不规则的结节状阴影或是空洞。

类鼻疽的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临床症状复杂,易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败血症、骨髓炎混淆。

  急性期鉴别诊断:

  与伤寒、疟疾、葡萄球菌败血症和葡萄球菌肺炎相鉴别。

  慢性型鉴别诊断:

  与肺结核、真菌、梅毒、鼻疽、布鲁氏菌病、绿脓杆菌、鼻疽菌等假单胞菌鉴别。

  亚急性型

  与结核病相鉴别。

类鼻疽的注意事项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尚无可应用的疫苗。所以预防以防止感染为主。主要防止污染类鼻疽杆菌的水,粪便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或是食物感染。特别是在疫源地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受伤,伤口要及时处理。动物应予以严格疫检,病人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杀虫和灭鼠。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类鼻疽的流行疫区,多发生在北纬20°至南纬20°之间的热带地区,如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继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证明了从美洲的巴西、秘鲁、加勒比地区、非洲中部及马达加斯加岛到亚洲的南亚、东 南亚和澳洲北部均为类鼻疽疫区。

类鼻疽的西医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治疗

  急性败血型

  对败血型病例,抗生素不能作为主要药物,推荐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2~4g/d)作为首选药物或联合其他广谱青霉素类药物或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对本病治疗,国内推荐前三种抗生素较为妥当,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成人1~2g/d)静脉滴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成人3.2g, 3~6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500~1000mg,3~4次/d)口服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奥格门汀)(成人375~750mg)口服或1.2g,3~4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上述药物疗程一般需30~90天,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抗菌药物剂量是急性期的半量,但给药时间要更长些,并应根据抗菌药物的副作用,适当加以调整。

  有脓肿者宜作外科切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器官。

  临床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但近来发现类鼻疽杆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因而对败血型病例不能作为主要药物。

  预后

  未作治疗的急性败血型类鼻疽,病死率在90%以上

  及时治疗的或是治疗采取措施得当的,病死率已下降到30%左右。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类,治疗后可下降至10%或更低。

类鼻疽的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败血症:发生进行性肺内播散或血源性播散可发展为败血症。

  肺部疾病:肺脓肿、脓胸及肺部炎症

  心脑疾病:心包积液,脑化脓性感染,心脏化脓性感染

  腹腔内脏疾病:脾脓肿、肝脓肿

  骨和关节:骨髓炎、关节化脓性感染、骨化脓性感染

  其他:前列腺炎、前列腺感染、肾盂肾炎、软组织脓肿、皮下慢性脓肿等。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 下一篇类鼻疽杆菌肺炎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